深访谈
追求更高阶段的教育均衡——《上海教育杂志》对话徐汇区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

2013-11-06 作者:教育局网站

 

     《上海教育》:作为上海教育发达区域的代表,徐汇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全区居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徐汇综合优势和品牌特征的核心要素。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南北均衡的基础上,徐汇教育提出了“优化教育服务半径”的发展理念。请问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懋功:所谓优化教育服务半径,就是要以学生就近入学的半径为区域,通过对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优化教育的发展环境,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事务日益复杂化、社会公众教育需求不断多样化,如何办好老百姓家门的每一所学校,成为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

      2010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徐汇参与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优化教育服务半径”的主题,积极对接市教委以常住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的要求,努力探索一条“以学校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际联动为载体、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保障”的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上海教育》:《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优化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指导思想,提出了“高位、优质、均衡”的要求。徐汇区摸索出多种提升教育质量的实践模式,是否意味着对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王懋功:所谓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为了均衡而平均,而是要依靠发展来实现均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拓展优质资源,提升教育底线,形成“各级各类争创一流”的发展环境,有效提升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

      地区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耗性资源,如校舍、设备;另一类是再生性资源,如机制与体制。消耗性资源依赖外部投入,其延续性较弱。再生性资源需要创新驱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这一点来讲,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关键也在于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需要不断加以开发和完善,促使其不断走向成熟,发挥应有的效应。

      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区,如何集聚和释放优质资源的能量是一个很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命题。校际联动是“十一五”期间徐汇推进教育南北均衡的成功经验,也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在校际联动过程中,双边都是发展的主体,优质资源有引领薄弱资源发展的责任,也有不断提升示范水平的需求;薄弱资源具备了优质资源输入的条件,也有发展自我更新能力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校际联动是“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统一,为各级各类的学校构建了更为宽阔的发展平台。 

      《上海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教育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但表现为数量上的快速递增,还表现在资源种类上的不断拓展。这些资源投向哪里?如何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无疑是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懋功:在优化教育服务半径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教育资源需要统筹配置。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资源配置目标与方向,形成顶层设计,分类推进,在薄弱区域实施“优先配置”,重点区域推进“科学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逐级缩小资源的差异。

      实践证明,通过多模式的联动发展,能有效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徐汇教育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尝试。在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有勇气,也有智慧,使徐汇教育保持领先的优势,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2013年11月1日出版的《上海教育》以“均衡二次方:把优质教育办到‘家门口’的徐汇经验”作为封面标题,围绕徐汇教育的“五大联动”发展模式,引用实例、详细解析,深入报道徐汇教育如何深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统筹解决入学入园高峰和教育优质均衡问题,突破入学高峰的制约瓶颈,促进不同类型学校的科学发展,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上文为该组报道中一篇与徐汇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的对话访谈。


附件:上海教育组稿.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