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PISA测试成绩公布,上海学生再次荣获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第一。全球瞩目,中国很有面子,上海155所15岁的6374名学生当然也为国争了光。
PISA再次问鼎的意义,许多媒体和专家已经做了很详细的分析,我这里就想换个角度来看夺魁背后容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
其一,上海学生学业负担依然过重。据测试显示:上海学生上课时间平均为28.2小时,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九;而完成回家作业时间则每周需要花费13.8小时,不仅远高于OECD平均课外作业时间4.9小时,是其2.8倍之多,比排在第二位的俄罗斯(平均不到10小时)也高出一大截。显然上海的好成绩与高负担还是形影不离。如何真正突破这个长期困惑我们的瓶颈,这是PISA给出的第一个难题。
其二,测试也暴露了我们在教学目的取向上的不足。对于“老师经常布置需要我们花很长时间思考的问题”项,回答“总是或几乎总是”和“经常”的上海学生比例仅为31.1%,大大低于OECD各国平均值53.3%。在“老师让我们解释我们的解题思路”方面,上海也低于OECD各国的平均水平。可见我们教师的教学还是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与质疑;而这恰恰是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如何更好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PISA给出的第二个难题。
其三,测试反映的只是基础教育特定年龄段学生学校教育的一个侧面,它无法显示教育丰富的其他内涵。所以,上海PISA成绩全球第一,不等于中国教育世界第一;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不等于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第一;15岁的学生第一,不等于高中、大学、研究生的教育也是第一。因此,如何清醒地利用PISA测试数据,在反思中行动,如何真正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高质量的学习者、有头脑的思考着、有效的沟通者、负责任的工作者与有道德的公民,则是PISA给出的最大的难题。
PISA是一把尺子,它的度量会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坐标和未来的方向。它也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中国的教育确实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攻坚克难还需要诸位卧薪尝胆,努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