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是西南位育在队伍建设上的至高目标。
一、把握一个主旋律:坚持思想理念引领,探索“以文化人”校策
“文化立校”是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以文化人”是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我校以“中和位育”作为统揽全局、凝心聚气的文化内核,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1、 凝炼传统、传承文化,强化学校文化气场
发展创新必须建立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近两年我们着力在总结与提炼学校
优秀传统上化了力气,旨在让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都能站在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近二、三年,我校先后编印了《追求完美,力求发展》、《中和位育——西南位育二十年德育工作探析》、《西南位育人的成长轨迹》、《五常新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等四本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办学理念与探索》和《激发成长自觉——“中和位育”引领下的求索》两书。
当然付印出版仅是一个开端,这六本书用足学活才是关键。学生借助政治课、校班会有序推进;教师自学、研讨和交流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教育活动滋心养神;学校班子、中层干部更应带动先学,在行政会上挤时间轮流主题发言和交流研讨。从而共同营造学校强大的文化气场。
2、 多渠道、全方位文化熏陶,夯实教师成长基石
文化浸润、价值引领才是教师成长的可靠基石。学校党政工团必须千方百计,
形成合力,让文化理念转化为共识,逐步走进师生心里,融化于日常行动之中。
为了转化为共识,校长书记要经常性开展宣讲与交流,把先进理念和自己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我们坚信:领导力的强弱取决于对理念的把握,更取决于宣传弘扬的力度。近三年,利用不同场合,我分别以《平衡与突破》、《改革与自强》、《和谐与进取》为主题,与教师或骨干作了十余次的大会交流。
为了转化为共识,我们还致力于同龄之间、同行之间、新老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体验、共享智慧、交流情感、共同体验成长快乐。
为了转化为共识,重点必须落实在骨干与新教师上。举办了三期骨干教师培训班和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多次请老校长给学校骨干解读“中和位育”深刻内涵。每年新教师培训班,总把学校文化理念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以西南位育校魂作为新教师站稳我校讲台的最大底气。
二、坚守一个主阵地:强化新老互动纽带,激活内源性生长因子
1、让挖掘校本资源常态化
教师研修,需要借助外力,更需要依靠内力。归根结底要依靠学校自身深挖资源。
立师德,树榜样,我们总是不定期推出各类教师身边的榜样,不求全责备,有一个突出亮点就行,让身边人学习身边人蔚然成风。每次大会组织的教师交流发言,都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仿效的榜样与激励。校党委也连续推出了“校园星光”系列,寻找党员身边的榜样,成为颇有新意的“微型党课”。
在队伍建设中学校自身一支重要力量就是资深老教师。有的是不再担任“两长”退居二线的骨干,有的是长期在一线把关的退休老教师。面临大批青年教师亟待提高的紧迫形势,我们努力让这批堪为学校珍宝的资深老教师和退休骨干,聘为“导师”,开大会授予聘书和鲜花,目前又组建了教育教学指导团,营造尊老爱青的良好氛围。这些老教师甘当人梯、甘当无名英雄,以模范的无声行动引领;深入课堂、搭脉把关;融入班级,为年轻班主任支招;在一线组室,化解矛盾、活血化瘀;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让新老带教常规精致化
努力把一个常规工作做精细,把一个基础工作做扎实,这也是品位,也是水平。“师徒带教”是培养青年教师最基本、最寻常的做法,其中没有什么讨巧的高招,关键是抓实做细。
师徒带教不在形式,而在成色。师傅必须倾心倾力,学徒要如饥似渴。一学期听新教师课高达近40节的带教师傅并不少见;而谦虚好学、很有欣赏眼光和感恩心态的高情商学徒也屡见不鲜。经验证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是师徒带教最有效的互动平台;而“教学相长”,又让师徒带教进入了一个更高境界。
师徒带教重在效果,要不拘一格。首先要坚定不移引领新人走德艺双馨之路,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对学徒业务、为人处事乃至生活的全方位关切,助推着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带教年限可因人而异,按需而定。而第一次当班主任、第一次上毕业年级、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上岗,必须带教送一阵,已成了惯例。诸如新教师家访前重点辅导、家长会前集体备课、指导如何与家长交流、发生突发事件如何沿着应对等不拘形式的以老带新,已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总之,这种最朴素的能双向递增能量的新老牵手,正是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的有力引擎,也为感受职业幸福创设了温馨的人际氛围。老教师的赤诚之心与无私扶持,不仅为青年教师传递了智慧,更传递了浓浓的师徒情谊与成长自觉的正能量。
语文高级教师陈丹娅老师进西南位育中学十一年,前后带教过十八位徒弟,当年的徒弟方洪老师已成为教研组副组长,并荣获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称号,并获得十大教学之星专家考评的最高分。正如陈丹娅老师所言:“对我而言,从教生涯的幸福感不仅来自学生,还来自于我的那些带教过的青年教师。”
三、构建一个主框架:以三组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师发展生态环境
1、以“三组”建设为主题,创设研修绿色生态
打造学校人才高地,首先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生态。
而教师朝夕共处相伴的备课组、年级组、教研组正是大家直接感受生态环境最贴近的时空,把管理下沉到三组,把“三组”打造成交流、共享与合作的精神家园和研修平台,这是学校管理和教师研修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2、以教研组为主导,建设研训共同体
针对当前新老交替中青年教师比例骤增实际,必须把克服青年教师的教育短
板作为当务之急,及时为他们雪中送炭。如数学教研组从日常教学需求出发,通过问题诊断、专家指引、同伴示范、实践演练、总结提升等五环节,开展了六个教学基本功系列训练:解题规范性训练、板书基本功训练、命题基本功训练、课题导入基本功训练、例题教学基本功训练、课堂小结基本功训练。这种立足课堂的训练打磨,接地气,针对强,效果好,让青年教师在这个研训共同体内共享智慧与人文关怀,学到了真本领。
以教研组为主导,使日常研修有了一个切实的落脚点,各教研组因组制宜、按需定制、以效促训,呈现了多彩多姿的景象。
3、 以主题式研修为主体,探索校本研修有效方式
问题切入、目标清晰、流程明确、反馈及时的主题式研修模式,虽然没有“高
大上”形式,但因为具有“立足岗位、贴近教材、符合需求、切合校情”的属性,较好地解决了变教师研修“一头热”为“两头热”的难题。
如语文教研组持续开展“同课异构”的研修,紧扣说课、听课、评课环节,潜心帮助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外语组着力于提高初中SBS口语教学效度的研修和高中学生演讲辩论能力训练的研训。数学组以备课组为单元的选取每学期一个重点难点的专题研讨,现已汇编了三本研讨课教案专辑,并借助专题研修编写了《西南位育初高中衔接数学自学教材》。
主题式研修不仅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而且与各类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如在每届校“晓荷杯教学大赛”中,教导处、教研组不是简单地组织个比赛,而是顺理成章地把整个初赛、决赛、听课、评课、总结、反思全过程作为聚焦课堂的一个研修项目,确保让每堂课都能留下思考,每项活动都注入研修元素。
同时,启动“校骨干教师腾飞学研共同体”项目和以课题研究引领的学区化办学推进方略,旨在让学校的优秀骨干沿着专家引领、问题研究、读书交流、岗位实践的发展策略,优化助飞计划,努力打造一个贴有西南位育标签的“名师孵化器”。
4、以学区联动联修为主攻,创新校本研修新模式
西南位育不仅要在校内为教师创设良好生态环境,也自觉有份社会责任,为
周边兄弟学校与学区营造一个绿色生态。秉承这个理念,在徐汇区教育局党政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田林四校联动联修已将步入第六年,田林—虹梅学区化办学的探索,也已历时一年。
由于四校的同心协力和田林—虹梅学区十校的携手求索,大家都深感开扩视野、共享资源、共赢共荣而获益多多。无论是探究性学研活动还是教育教学竞赛交互平台,大的学科陡增跨校资源共享的明显优势,小学科获得了形成团队、有了研修氛围的莫大喜悦。
同时,校际联动又激发了我们以创新精神投入跨校联修。例如:全员参与的“撰写品德评语大赛”,四校122位班主任,在观看《十六岁的花季》三段视频后当堂编写与专家即时讲评,获得了“有效、成功、创新的德育研训活动”的好评。又如理化生三科同课异构的研修项目,实行初中教师全员上课,全员互评、网络评选的方式,变过去“教师上课、专家点评”被动式为“教师开课、相互点评、相互评选”主动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我们总体以提升青年教师为重点的校本研修,不仅让大批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成为学生家长欢迎的称职教师;而且在研修的组织、引导和磨合过程中,又让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逐步成为骨干与中坚。现在,我校有三位教龄分别只有十年、七年、八年的青年骨干已接过接力捧,分别成为数学、外语、化学三个教研组的领军人物,带领着全组三、四十个教师继续奋进。
这两年里,我校青年教师徐迪斐在全国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名次为第一,为上海市争了光;青年教师王颖在全国生物课堂实验教学展评中荣获二等奖;青年教师陈浩在全国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综上所述,落实校本研修,其中文化浸润、价值引领是保证,创设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是关键,而传统研修方法的精耕细作和与时俱进地模式创新,就是教师成长绿色生态链上助力展翅高飞的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