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而谈

不久前,曾到世界外国语小学采访,意外发现了“爸爸书架”,学校编辑成册,每一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封信,推荐一本书。这种推广阅读的做法很独特,每位父亲向孩子娓娓道来,以情感渗透的方式鼓励孩子捧起书。

在父亲们推荐的书中,有《鲁宾逊漂流记》等小说,有《昆虫记》、《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等自然科学类书籍,还有一些人物传记。父亲们告诉孩子,不要成为知识的“复印机”,读书就要思考;看书要学会“荤素搭配”,对历史书籍感兴趣的,不妨再挑几本社科类读物。在一些书目推荐的背后,都是父亲儿时的真情故事,或者他们的真知灼见。

如今很多中小学推广读书活动,总会给学生附加很多条件,比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等,这样反而让阅读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少家长往往给孩子指定书目,甚至提出“要读就读教辅书”,就连去书店买书,父母也是“特权”在握,由他们挑选书籍放进筐里,至于孩子想读什么书,“等他长大了再自己决定吧。”这些推荐阅读的方式,都过于强硬,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厌烦。

 除了“爸爸书架”,世外小学还提出一项“悦读第一”活动:让小朋友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杂志等,学校和老师不做推荐,不仅没有读书笔记等作业,还有读书闯关奖励,全校学生劲头十足。

这些推广阅读的金点子,源于张校长在美国当“影子校长”时受到的启发。她发现读二年级的住家女孩格蕾丝总有一项“作业”留到最后,这就是阅读,每天至少20分钟,坐在书桌前,或蜷在沙发里,很享受的样子。到了周末还会起得很早,去社区图书馆借书,那里的墙面上贴满布告,有新书目录、畅销书排行榜等,最有意思的是社区和商家贴出的奖励阅读招术——凡阅读满一定的量可以换取奖品。

这些奖励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其实有的食品他们未必爱吃,但换回了一种成功心情。从这些细节和做法,不难看出,让小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需要一些“小招数”。

阅读应该是从兴趣到习惯,再到能力的转化过程。可是如今,很多孩子埋头于习题和试卷,剩下的时间也是用来学钢琴、画画、舞蹈、围棋……

上海曾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眼睛永远没有心走得远,阅读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心灵的营养慰藉。欣喜地发现,如今在徐汇区四十多所小学,都在推行具有自身特色的“书香致远”计划,走进任何一所小学,迎面书香扑来:上实附小的“阳光书屋”,上师大一附小的“图书漂流站”……

徐匡迪院士曾说,他初中时最爱读的书是《封神榜》,如今回想起来,土行孙的身上就有着“盾构”的影子,潜水艇具备的就是“水遁”的本领。对孩子们来说,读“闲书”不应是奢望,而应成为习惯,如何让他们爱上阅读,需要智慧,还有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