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博士说
单位工会的徐主席快退休了,他想为知识分子员工尤其是劳模们站好最后一班岗;于是,爱眼日前夕请来验光师为大家服务。社科院的各级劳模甚多,需要重新验光的还真不少。但劳模们确实很有社会责任感,普遍担心起孩子们的视力。
一位社会学家劳模就主动和笔者谈起全国爱眼日来历,那是20年前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在国内设立爱眼日,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爱眼日第一次研讨会。这一倡议受到了眼科学界和眼科专家们的响应,他们还呼吁将每年5月5日为“全国爱眼日”。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举办爱眼日宣传活动。受此影响,从199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在5月5日举办民间义诊咨询活动,同时宣传爱眼日的意义。
1996年,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1996年6月6日,首届官方主办的“全国爱眼日”主题即为“保护儿童和青少年视力”。这样的主题当然很有远见,也直接体现了“关爱下一代”的民族传统。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得到的权威统计数据并没有表现出一点乐观的态势。2011年,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为70.25%,男生为67.99%,女生为72.52%;7至18岁学生视力不良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上升。而与2005年相比,上海市7至22岁学生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上升5.34个百分点,男生增幅大于女生。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学生视力不良有低龄化的趋势,如7岁至9岁,男生平均达35.22%,女生达39.25%;而男生14岁以上,女生13岁以上的视力不良率均超过80%。
兄弟省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如青岛市去年曾对市区200余所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体检。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市目前小学生的近视率约为59%,初中生近视率超过了83%,高中生近视率则达到了惊人的89%!也就是说,目前青岛市市区4万多名高中在校生中,有3万多人都离不开眼镜。与12年前的2000年相比,当年,该市中小学学生视力低下(受检3573名学生)检出率为小学学生42.83%、初中学生77.83%,初中小学学生的近视率均有大幅度提升。
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学生近视率的大幅度提升,客观上还红火了国内的眼镜市场;如今的大街小巷,比米铺多的并不是金铺,而是眼镜铺和更多的“补课”学店。今后我国的城市经济活力以及家庭购买能力自然还会继续增长,国内眼镜市场的繁荣甚至已经吸引了海外品牌商的介入;还有学者预计,眼镜行业一定会率先“诞生”中国自主品牌的奢侈品。但是,这样的行业市场繁荣是值得期待的吗?
记得去年10月作客越南国家社会科学院时,当地的中国问题专家曾和笔者讨论经济快速增长的非资源代价。我们得出些结论性的负面成本要素,依次为:部分公权力者寻租、环境保护问题突出、城市无力购房者增加、老年群体的孤独无助感增强、中等收入阶层焦虑背景下的孩子学业压力……这在亚洲也具有共性。这五个负面成本或者叫非资源代价,前三个政府治理以及政策性投入是可以努力加以控制的;但后两个单靠政府部门是无法改善的,恐怕还得社会共同重视。
就缓解孩子学业压力而言,一位示范性学校校长就无奈地告诉笔者——学校减负、家长加码,几乎已经成为常态;“择校准备”和“奥数训练”,逼得孩子们疲于奔命……而违反成长规律的“成果”就是——“小升初”和“中考”前后,孩子们的近视率“突飞猛进”。而这样的“成果”,也许能看清试卷,但未必能看清未来。因此,在今年爱眼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要呼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