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上海静安考区的一位男性考生,迟到两分钟被规则拒绝在外语考试门外。由于视频播出这样的“心碎”图景:送考的母亲跪求工作人员放行,并哭喊道 “这会影响他一生的呀”……因而再度引发“高考何时不再沉重”的话题。 

       8日下午该事件发生之后,某网站即以“考试规则不容迁就”为正方辩题和“特殊情况人性化处理”为反方辩题进行投票。至6月12日17点,正反双方得票数分别为15261和37484;反方占总票数比例为71%。同时,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玉祥的官方表态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都觉得很遗憾,但也只能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的考务规定严格执行;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试具有公信力,如果都做临时处理,意外情况太多,很多难以预估,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权威;希望这名考生能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的重要时间节点,还是希望考生和家长能够振作。之后,很多大城市网友还对上海提出了很多制度改革的“人性化”建议,如设立特殊备用考场、迟到专场以及统一护考……

      在信息化很充分的上海,我相信今年只有一位考生因迟到而“失意”。而为了一个孤立的个案,企图去改变已经程序化、大众化的刚性制度,反映出的并不是城市的智慧,而是城市的焦虑。因此,我反对以“人性化”来诋毁程序的公正。

       但是,温情是东方社会的心理特征;否则不会有七成以上的网络投票者主张“特殊情况人性化处理”。不过,事已至此,再议考场是非就等于空谈;如有可能,则应该给当事人(迟到者)以必要的人性关怀。我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该考生是因为自行车故障而延误了关键的“两分钟”,相信这不是为了环保,而是家庭经济条件使然;同时,考生没有仔细看清听力考试提前15分钟进场的明文规定,这在经济条件尚可的上海家庭是难以想像的。而家庭境遇低微者,更容易凝结“高考是一辈子唯一机会”以及“高考失败就毁了一辈子”的思维定势。在我看来,“希望考生和家长能够振作”的愿景正确,但当事者很难单方面走出阴影。

       我的朋友们都希望我能够出面表达些建议,6月19日我在解放日报上撰文呼吁:希望当事者所在社区、高中、团组织以及社团、社工,能够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未来预景和必要的经济资助,并在复读、职业培训以及就业等可能性选择上给予积极的人文关怀,这比辩论考场是非、制度刚性等话题更重要,也更温馨。这样处理孤立的个案,一方面社会成本并不高,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并让孩子象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材那样——“认出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在解放日报发表我呼吁之前的一周时间里,我曾经通过静安地区办和本市人口计生委系统寻找当事人;居然未果!我正要质疑有关部门实有人口统计和管理能力之际,静安团区委书记唐凌峰同志读到了我在解放日报的呼吁。他是我的朋友,社会责任感很强;经他和静安教育部门沟通以及后续工作,给了我以下答复:

       据了解,该事件当事考生系复旦视觉艺术学院附中三年级学生(基于对考生的尊重和保护,不方便透露其姓名)。事件发生后,区教育行政部门、当事考生所在学校和区各级共青团组织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由当事考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及时与考生本人及其家长取得联系,安抚情绪,疏导心理,帮助其及时调整心态,努力克服不利影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考试。在完成所有科目考试之后,班主任老师继续与该考生及其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在进一步疏导稳定其情绪的基础上,帮助其认识到:遵守考试规则是考试公平的重要保证,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尊重规则、严格遵守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人例外;虽然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但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既然结果无可改变,希望考生和家长都能够正视教训、吸取教训,尽快从挫折中振作起来,认真思考和面对今后的人生选择。

       经过班主任老师深入细致的工作,目前居住在静安寺社区的该考生及其家长的情绪已基本平复,正在耐心等待考试结果,并且表示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能够上线,将继续学业,如果不能上线,则准备复读一年,参加明年的高考。与此同时,由于该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给考生及其家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事人希望可以给予其足够的空间,不要过分关注,更不要蓄意炒作。本着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原则,区教育行政部门、当事考生所在学校及区各级共青团组织已经达成共识:一方面要努力为考生及其家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免受不必要的打扰和影响;另一方面也将持续关注考试结果和考生诉求,在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等方面随时准备提供帮助,争取使这件令人遗憾的事件转化为当事考生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也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公正、公平、尊重、关怀的真正含义。

       至6月21日我正式得到上述答复之后,我注意到网络世界关于此番事件的争论也平息了。那么,此番事件对于今后的徐汇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1、考前一个月左右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场规则和公平意识教育;2、班主任要对家境一般和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及时的考试事项提醒;3、万一出现意外事件,班主任及学校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