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吹捧”作秀,也不是“随意”夸张,徐汇就是出新闻的地方,不仅在过去有开埠徐家汇之传说,而且有今天的徐汇教育开先河之时尚。

       作为上海基础教育高地标志之一,徐汇总有先于他人、高于他地的新闻与时尚。不是吗?近日,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普教系统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2012年入选人员名单,结果五人中徐汇区有三人入选,他们是徐汇区第二中学王雅芳、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沈佳玲、徐汇区汇师小学陈鹰,还有上海市黄浦区第十中学郭烨、青浦教师进修学院朱连云。请允许我在这里把五位教师写全,这也是徐汇大气的表现。

       说实在的,如今教师出国留学不算新闻,也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方。然而,这次却有不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派”,与以往组织指派、按上级指定内容进行出国进修不同,不是大一统意义上的“共学”。

       首先,这是教师个人强烈的“个性行为”,这项上海市普教系统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是经教师个人申请、区县教育局推荐、市教委审核的。这次徐汇入选的3人,都是个人申请的,没有组织分配“被安排”的痕迹。这表现出三位教师对国外访学的渴望,对扩大视野的期盼,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极具个性的行为,其实是钟情教育的徐汇人的整体意志的体现,是处在高位的徐汇教育人的“遥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激情与理性的迸发。在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徐汇教育人远大眼光的再次聚集。

       其次,这是基础教育领域出国进修由“大呼隆”走向“个性化”的先河。这些访问学者,不是一般的出国进修,也不是泛泛而谈的培训,而是带着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有选择地进修,同时表明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实力。你瞧,王雅芳的“基于母语为其他语言的英语教学方法”、沈佳玲的“地理学科双语教学方法”、陈鹰的“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人人都有自己的访学项目,个个都有设计的期望目标。这样的访学,是不能与一般的进修同日而语的。

       第三,徐汇三人入选,也是徐汇教育部门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即只要老师有意、有能,我们一定会有情、有力。看来,老师出国培训、进修、访学,将开始多渠道、多机遇、个性化的年代。出国培训由领导单一点“鸳鸯谱”的状况会有所改观,这为广大教师深造多了一条宽广的路。

       人们经常说,徐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到了一个高地,而走出“高原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教师队伍的提升便是突破的“支点”。如今,徐汇三名教师国外访学的“好事”,具有“徐汇教育符号”的标志性意义。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并不断提高层次与水平的过程中,教师的“全球意识”、“世界眼光”和“全面能力”,将是托起明天教育的“太阳”,将聚集起推动教育前行的更大“能量”。这种“太阳”,需要在与世界有能力的对话中汲取先进的“光源”,需要在掌握教育规律的驾驭中获得科学的“提炼”。现在教师更为主动、更为自由、更有主张地出国访学,这正表明了徐汇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的开放精神,在更宽的领域上探索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个民族,将教育放在首位,是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个政府,将教育摆上议事日程,是有眼见的政府。推而广之,任何一个领导,将教育落实到位,这是有睿智的领导。徐汇三位教师的美国、加拿大访学之行,不会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她对徐汇教育,对徐汇教育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徐汇教育人在新时期,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迈出的具有“经典式”意义和“内涵式”价值的“重要一步”。

       意义,总在正确认知之后;价值,总在运筹成功之时。在这里,我们衷心祝愿徐汇中小学三位访问学者的开创性示范成为一种“象征”,同时相信这样的实践,将成为徐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种“符号”,给人以美好的憧憬,让人燃起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