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徐汇区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两基”先进地区荣誉称号,是上海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这个荣誉称号颁给徐汇区,自有其道理,而深究其理,是因为徐汇区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思路和探索一直走在前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徐汇区以中山南路为界,过去几十年南片和北片中小学办学水平一直存在差距。可是,近两年基本消除这一差距,“南片”50所与 “北片”27所中小学,在办学条件、生源、教师和办学质量等4方面指标基本均衡。“南北均衡”的局面不是3年、5年就能实现的,是20年来一直探索而形成的。这些成绩和整个区以及教育局的思路与智慧分不开,最关键的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其实,对于一个大区来说,能够形成“南北均衡”的局面,非常不容易。20多年前,徐汇区是13平方公里,现在是54平方公里,整个区面积扩大四分之三,其间建新校、扩学校等,各校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区域越小,其实越方便管理,中心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不至于有多大,可是扩区以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南与北教育的严重失衡。在填补南北教育水平差距时,徐汇区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好做法。比如老校长“挂帅”的委托管理模式,由名校带弱校,输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徐汇区探索“一校两长”制度,依靠老校长的气魄和能力,改变薄弱学校面貌。印象深刻的还有,徐汇区善借外力,促进本区学校发展。比如与上海实验学校联办上实附小,原来那个地方学校生源流失严重,甚至招不到学生,而如今居民排队要把孩子送进这所好学校,也是信任名校的“招牌”。当时毛福敏校长很感慨:“徐汇区有个好局长(王懋功书记时任教育局局长)我们都为他感动,有这样的好领导,还愁办不了好学校?”
为老百姓建好每一所学校的探索还在继续。“十二五”期间,徐汇区教育局提出了“街镇均衡”的理念。按照王懋功书记的话来说,这个对老百姓来说是更为实在的优质学校。教育服务有“半径圈”理论,一所学校服务1—1.5平方公里的区域。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只有对口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才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才会对徐汇教育满意。对一个大区来说,提出“街镇均衡”的口号,更可见它的真诚和实在。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制定教育规划,是教育者应有的眼界和胸襟。这样的理念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路,也是教育工作者始终应该追求的目标。很欣喜,徐汇区在教育均衡的探索上又迈进了一步。
也许有人会说,每一个街镇都均衡是不是“天方夜谭”?目前来看,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我们将目光放长远,10年,甚至几十年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无论是徐汇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徐汇区的基层学校,依旧在脚踏实地地努力,目前做不到13个街镇均衡,就做6个、7个,只要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了,就向更小范围的教育均衡又迈进了一步。收获教育成果,需要等待,徐汇区用心培植浇灌,将来终会再结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