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的说法,近期十分走红。不同媒体均以不同的传媒方式,表达着一个重要的理念。徐汇区,当然也不例外。日前,“医教结合——名医进校园”系列讲座之“幼儿心理特点及问题应对之策”主题活动在宛南实验幼儿园举行。
“医教结合”,这是一个好主张。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说法,最早是时任上海市教委主任、现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提出的,也许这与他的从医经历有关,曾经做过儿科医生的他,对残障人的康复,更有医学与教育融合的意识,因此有了通过“医教结合”提高残障学生康复水平的想法。现在,“医教结合”已写入了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中,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的一个项目,不少特殊学校进行了“医教结合”的大量实践,并屡有成果。前不久,徐汇区举行学生健康促进大会,也明确提出推进“医教结合”。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在“医教结合——名医进校园”系列讲座之“幼儿心理特点及问题应对之策”主题活动讲话中,强调“身心健康”是“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前提,各位家长不要让孩子的身体健康、阳光心理、情商教育“输在起跑线上”。
事实证明,“医教结合”,让特殊教育,尤其是残障学生看到了“阳光”,找到了康复之路。
当“医教结合”从“星星之火”到“烽火燎原”时,笔者突然想到,做教育,类似这样的结合,应当还会有许多。处于上海基础教育高地的徐汇区,其教育底蕴之深厚、教育氛围之良好、教育质量之优异,教育视野之广阔,是完全可以在教育的结合上做成大文章、谱写新诗篇的。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样式,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有元素,有细胞,可自成体系。不过,要做好教育,光靠教育本身是重要的,但远远不够。教育是“土壤”,而非“大树”,土壤能再生,大树无法复制自己,教育的特性,告诉我们,单一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教育难有永远的生机。因此,教育与某某结合,不是人为地造作,而是客观规律使然。就拿“医教结合”来说吧,面对残障学生,光蹲医院解决不了教育问题,而在学校,没有医学作支撑,教育也难以完全实现,而最好的状态是,残障学生能在医院有“教育性”的治疗,而在学校有“医疗性”的教育,于是找到一种“医教结合”的时空和方法,就等于为治疗打开了健康大门,为教育开辟了医治窗口,更为重要的是,医疗融入了教育,更能发挥医治的作用,而教育有了医学的支撑,更能保证教育的实现。这样的医疗才更完美,这样的教育才更妩媚。
除了“医教结合”外,已经有了“体教结合”。这种行当与教育结合,给了教育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令人思维一泻千里。诸如“艺教结合”、“政教结合”、“财教结合”,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教育与某某结合的天地很广,并不仅限于行当、行业。如,心理调节与教育结合,可否叫“心教结合”;智力开发与教育结合,可否叫“智教结合”;情趣陶冶与教育结合,可否叫“情教结合”……看来,只要思路打开,教育与某某结合也许会是一个几何数,而且随着眼光的叩开,视野的开阔,粗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东西,也会因为有意识、有自觉的介入而变得“一线牵”。
说到此,笔者还想说的是,不在于结合什么,而在于如何结合。“拉郎配”式的结合,也许信手拈来,十分方便,但这种徒有虚名的结合,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真正的结合是质地的融合和质性的缘分。“医教结合”,是因为在医疗与教育中找到了互为辅助的“因子”,同样,教育与某某的结合,一定是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的必然。前些时,参加五十四中学与吴泾中学“托管”联合发展的中期汇报会,这种校与校的结合,也给大家带来许多启示。两校有相同之处,相仿之合,这样的“对象”结合起来就很有前途与“安全感”。
看来,教育与某某结合是必须的,但如何结合则需要惦量的。不过,现在重要的是先打开窗口,让教育工作者想到不是一个人作战,也不是一门学科作战,即使做教育,也不能是教育的“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