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采访徐汇区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时,对第四中学语文老师李之音的教育招式印象深刻。谈到好老师标准,无非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堪称典范。在我看来,李之音不仅是个好老师,还是个“烹饪高手”,除了学科教学这份“主食”,她还会调制不同口味的“点心”,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其入口入心。
李老师有本剪贴本,上面全是近期热点新闻、报刊时评,还有一些美文。翻来一看,里面的文章,有的以思想深度见长,有的以情动人,全是触及心灵和思想的文字,可以看得出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别小看这些文章,每周都有,给学生看三年,也能积少成多,在与学生接触交谈时就能看出,这对孩子,特别是上海的孩子是有影响和触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触不同城市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感觉。比如北京的孩子,他们关心政治和热点新闻,喜欢评价一切事物,侃侃而谈。而上海的孩子,他们有些“小腔调”,追求精致的生活,追求一些小情调。再加上90后、00后孩子,生于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信息扑天盖地,他们只会选取自己喜爱的内容,这就涉及一个接近度问题,即更偏爱挑选与自身生活信息相关的内容,而不接触其他内容。
而李老师的“剪贴本”涵盖各个领域,有政治、经济、生活、科学、艺术等,正好弥补信息接收的局限。文字启迪思想,这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不错的“小甜点”。有一个学生,当时非常喜欢剪贴本里关于希区柯克电影鉴赏的文章,他说,“被那些案件深深吸引,每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和细节,都值得推敲和分析。”现在,他成了一名律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李老师这个教学习惯和方法,使得高中时期成了这名学生职业生涯的“萌芽期”。
李老师的教学小绝招还有很多,比如推出“电影时光”,挑选一些有意义、有启迪的好电影,播放给学生看。对老师来说,时间就是无价之宝,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在每周拿出这么宝贵的两小时闲暇时间,给学生一杯“下午茶”。和文章一样,电影也是“知天下”、“感人生”。利用这样看似休闲的时光,其实是通过电影向孩子灌输一些人生道理。或许现在的孩子,感触还不会这么深,但毕业多年后,肯定会感念老师的这些做法。
的确,现在中小学的教学节奏都很快,但老师是否能在快节奏中尝试一些“慢生活”,设计一些“快中有慢”的教学招式,用文火慢慢“炖”。这些和做习题相比,可能对提高成绩派不上用场,但看似无用的功夫,其实就是埋下“伏笔”,我相信,细水长流更能直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