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亦冰 

      与世界外国语小学老校长王小平对话,就像听一个睿智的老人聊家常,亲切、平和而又妙趣横生。

当年,她每天一早7:00到校,晚上8:00离开,真不知道那矮小的身躯里咋会蕴藏着如此用之不竭的精力。

      每个周六是她雷打不动的“家长接待日”,一拨又一拨的家长,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来找校长,咨询、恳求、建议、讨论,抑或也会有争论,有时像开新闻发布会,有时像医院的专家门诊,而更多的时候更像谈心、聊天、拉家常。

      “接待日”,近来也算个流行词。许多地方、许多部门相继开设了“群众接待日”、“信访接待日”、“局长接待日”、“市长接待日”,表示出一种倾听的姿态,一种服务的诚意。当然,是不是真的耐心倾听,热诚服务,那又当别论。

      “家长接待日”,也不算是新闻,不少学校都有类似的安排,但大多是解决家长咨询、具体问题或者是征询意见,也不一定都是校长亲力亲为。

      然而,王校长的“家长接待日”则另有一种风景,别有含义。她说:“世外的家长许多都是社会各界的能人,见多识广;其中不少还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他们的教育理念常有新意。我把接待日看作是了解社会、熟悉家长、更新观念的学习日。”这就比原先的“服务”意识又进了一步、深了一层。

      其实,如今教育早已走进新的世纪,其专业引领和社会功能有了新的内涵;家长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发生很大的变化,家校关系也出现了新的格局。有识人士提出:学校教育,家校能否商量着办。曾经,家长只是教育的配角,孩子交给了学校,一切就拜托老师了。而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普遍经历了学校开放的过程,“倾听家长的声音”就是社会要求学校放下专业权威主义的口号。如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需要学校重构其公共服务功能,家校关系应该探索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互补的合作和协调,这意义又远不止是“倾听家长的声音”了。

      王校长的“家长接待日”只是一种体现形式,一种沟通渠道,重要的是,办学者、教育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家长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配角和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