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01306
20130131手机报

2013-01-31 作者:教育局网站

【徐汇教育手机报】彩信版20130131期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农历十二月二十

目录:

【回眸2012】:永恒的主题: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教学蕴涵学术

【重要新闻】: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走访幼儿园

【学校动态】:凝心聚力: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日前举行

【媒体精选】:另一张年轻面孔:教育部微博背后的故事(下)  

【回眸2012】

永恒的主题: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教学蕴涵学术 

      2012年11月14日至12月12日,徐汇区教育系统第六届学术节在中国中学开幕。本届学术节坚持以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教学蕴涵学术作为永恒的主题理念,就“提升学科素养,提高教育境界”的命题开展了研讨。学术节共举行了31场区级学术研讨活动,121个学校组织了校园学术节。 

【重要新闻】

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走访幼儿园 

      日前,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副书记罗晔走访了楼园幼儿园、阳光幼儿园和乌南幼儿园。

      王懋功分别对学校的办学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招生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解,并指出,一是幼儿园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调动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积极性,加大骨干教师、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二是面对仍然存在的幼儿入园难问题,公办园要挖潜力、提质量,办百姓家门口满意的优质园。三是转制园要深化改革,使幼儿园的发展更具特色,保持品牌,办出成效。 

【学校动态】

凝心聚力: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日前举行 

      日前,区幼儿园工作总结大会召开,区教育局局长助理杜红梅、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钱佩红出席本次会议。

      会上,杜红梅对2013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以解决入园高峰、加强队伍建设、立足项目驱动为抓手,努力完成徐汇区学前教育总体目标,完成高位、优质学前教育的内涵建设。

      总结会上也进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教育局委托管理单位的签约仪式,旨在促进徐汇区幼儿园的均衡发展,扩大品牌效应。 

【媒体精选】

另一张年轻面孔:教育部微博背后的故事(下)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竹 

      教育部的另一张年轻面孔

      新组成的微博运行团队有3个编辑,其中两个是85后,1个是80后,都没有微博运营经验,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学习和摸索。微博团队的办公室里有个小小的图书角,放在最外面、被翻阅最多的书是《校园微文化》、《中国电子政务最佳实践案例集》、《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

      在探索中,“小编”们有了不少心得,比如,配图、配视频的微博,点击量会大大增加。他们随后策划发布了3组“最美校园秋日”图,每组有五六所学校的校园风景照片,让网友猜分别是哪几所学校。大学生们纷纷从中寻找自己的校园。这组微博在腾讯微博中覆盖了千万网友,其中一条被评论和转发7000余次。

      团队的另一个体会是,尽可能地贴近网友,比干巴巴的信息发布更容易扩大影响力。他们尝试用各种方式与网友,包括一些“大V”进行互动。

      2012年9月,作家六六发布了一条微博:“教育部的同志们,我儿子已经开始上小学了。我正式成为小学生家长,你们要是表现不好,我就把你们写进书里去。”

      “微言教育”赶紧在下面留言说,“我们都是六六老师的忠实读者呢,还请六六老师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六六紧接着回复:“那好,说定了,有问题我们会在微博中探讨交流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更好地培养下一代,最终我一定会成书。”

      这条微博在新浪被转发2400多次,不少网友在下面评论表示支持:我也是家长,一起努力!

      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网友互动最好,“微言教育”团队想过各种各样的办法,除了“微访谈”外,还发起“微话题”、“微活动”让网友参与。

      2012年教师节前夕,为了开展教师节主题活动,教育部新闻办在腾讯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名为“感念师恩”的账号,随后与腾讯体育频道合作,邀请西班牙巴塞罗那俱乐部设计了一张壁纸,壁纸上,卡通形象的梅西、伊涅斯塔、皮克等球星正在向老师献花,上面写着中文的“教师节快乐”。

      这条微博的单条转播和评论数就达7000余条。当天,教育部门户网站报道了这一活动,这也是这个严肃的门户网站上第一次出现有关世界著名足球俱乐部的新闻。

      同时,在教师节当天,腾讯微博还推出了“黑板式输入框”,在框里输入的文字会以粉笔字的形式呈现。100多位“大V”参与讨论“那些年,我们难忘的老师”,陈坤、韩雪等明星还上传了和老师当年的合影。

      3个“小编”的一天

      现在,“微言教育”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运行机制。三个“小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8点半,第一条“校园早广播”发出,这是属于大学的展示平台,往往由学校供稿,介绍各个大学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风貌,还会配上校园风景组图。“校园早广播”最受大学生的欢迎,他们经常争相转发属于自己母校的风景。

      随后,3个人分工合作,开始紧张的选题、约稿和编辑工作。每天上午,会陆续发布三四条教育类信息和资讯,有的来自教育部门户网站,有的来自其他媒体,“小编”们则要尽量从官方文件和消息中,把语言提炼得更鲜活生动。

      这样的名人名言出现在下午两点,属于“教育心语”系列:“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整个下午,发的微博内容以原创为主,传递各种各样的“校园正能量”:有文科生发明遥控灯的故事,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色模式,有反映“辅导员忙碌的一天”的视频,还有大学生“织女”为福利院老人织围巾、学生公寓的建筑工人收到“爱心”饺子的故事……

      “寒假将至,同学们回家的票都买好了么?通过学校集体订学生票是个好办法。但如果需要自己购票的话,可以参考这个抢票攻略哈!”类似这样的“教育小贴士”还会不时跳出来,提供各种服务信息。

      别看一天总共只发十余条微博,每一条都需要进行三轮审核:编辑找到一个选题,先在QQ群里上报,3个人共同讨论,由选题主编决定是否适合发;斟酌好字句后,再发到群里,由“总负责人”杨晨光审核通过,最后打印出来或发飞信给新闻办的领导,领导看后决定能不能发,怎么发,或提出修改意见。

      “整天马不停蹄,就像打仗一样,忙起来,一个半天连水都喝不上一口。”三名“小编”自从开始管理官方微博,到哪儿都要带着笔记本和网卡,每天睡觉前都要习惯性地用手机刷一刷微博。

      而另一个变化是,自从做了这份工作,4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都荒废了自己的微博。

      他们还记得,在刚开始负责这个微博时,还只会发布一些政策和新闻,经常遭遇零转发、零评论,很有挫败感。他们也面临着许多政务微博同样面临的困境:在亲切“卖萌”和严肃认真的风格上来回摇摆,如果板着面孔打官腔,会无人理睬;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发一些娱乐八卦,又显得油腔滑调……

      摸索出一套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显然比转变话语体系来得更加艰难。

      “作为民生部门的微博,要起到回应热点、释疑解惑、服务公众的作用。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这样说。

      对新媒体运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