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教育网首页上有一张“藏宝图”,那就是“徐汇区教育地图”,在“藏宝图”里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宝”,如:一批在中国教育近代史上有相当影响的百年老校、近年发展起来广受社会好评的新学校、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新优质学校……

      很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两所沪上公认的“第一校”和两条校园中的文化“长廊”,一所是“西学东渐第一校”——具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徐汇中学,另一所是“国人自办第一校” ——具有一百十多年历史的南洋中学。

      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尚处农耕社会,盛行科举制,科学技术相当落后。1850年,法籍耶酥会士南格禄在明相国徐文定公光启的故里——上海徐家汇创办徐汇公学。课程设置外文课有法文、英文和拉丁文,科学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还实施西洋音乐、图画教育等。建有最早的理化实验室和英语语音室。从此,现代教育制度开始进入中国。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如:教育家马相伯、科技精英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地质泰斗翁文灏院士、世界著名原子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周知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褚君浩、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汪应洛;“中国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翻译家傅雷;现代作家叶辛等,及广大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栋梁。

      徐汇中学(始名徐汇公学)作为西学东渐的前驱,开启了我国近代中西教育交汇的先河……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迁的时代,国内关心民族盛衰的有志之士,无不为国而忧,多方思变,“废科举、兴学校、育英才”成为救国图强之道。当时的上海,由于受西学东渐影响,新式学校陆续出现。1896年,王柳生在上海大东门正式开办了“王氏育材书塾”,1904年,改名为“民立南洋中学”,王培孙任校长。1909年,学校逐步扩展,迁址日晖桥龙华路(今校址),学生人数已增至350人以上。王培孙校长参考中国各教会学校,订立中学课程,定为四年毕业。课程包括经史、词章、掌故、算学、化学、格致、英文、地理和体育诸课,尤其注重国文,教材选用《春秋左传》、《史记论文》。

      1912年建成闻名遐迩藏书十万的南洋中学图书馆,以后又添建理化实验室,增建学生学习用的工场,扩建大操场,落成校友厅,建造设有实验室、制图室、梯形教室等设施的科学馆。

     学校无处不体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思想。

     在南洋中学的熏陶下,校友中涌现出大批爱国志士,如:中国杰出外交家顾维钧、社会活动家烈士朱少屏、文学泰斗巴金、国际摄影大师郎静山,更有以知识和智慧贡献于祖国的近二十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钱崇澍、饶毓泰、罗宗洛、周仁、张德庆、张仲俊、殷之文、黄葆同、於崇文等,还有几十位大学校长,大量社会各界的精英以及更多为国效劳的各方人士。

      “西学东渐第一校”的徐汇中学和“国民自办第一校”的南洋中学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两所“第一校”都极其重视校史的育人功能,并将学校历史以“长廊”的形式展现于校园之中。

      徐汇中学在建校160周年之际建成了“汇学长廊”,以九五叟马相伯题写的校名“徐汇中学”为首幅,共计36幅画面的长廊和地下的脚印,立体地记载了从徐汇公学到徐汇中学一百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让墙壁上的史实说话,听地面上的年代诉说。“汇学长廊”已成为徐家汇源文化根脉的注脚之一。

       南洋中学办学成绩卓著,深受社会关注,一百多年来,不少著名教育家、文人、政要为学校题词。建校110年之时,选择了110幅题词,刻字成碑,并在正在重建的校园里将建成一条“百年碑廊”,让这些精美的书法,励志之言激励当代的师生。

      东、西遥相呼应的两所“第一校”和两条文化“长廊”,让大家读懂近代徐汇教育发展的历史,让大家领略“汇学”精神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把学校的德育浸润在学校的历史里、校园的环境里,必将有效地发挥潜移默化育德的作用。校史是一种文化,文化是教育竞争的“软实力”, 相信这些发掘文化、拥有文化、创造文化的举措一定可以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发展事业,再创辉煌。

      细细品味,两校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校”,不愧为徐汇教育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