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教育手机报】20130301期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农历正月二十
目录:
【图片中心】:欢欢喜喜闹元宵
【一周要闻】:探索名校长培养的徐汇之路
【学校动态】:用新开学 用心开学 徐汇教育新闻中心编发学校开学工作剪影
【热 点】:对话袁振国 教育改革往哪儿走
【图片中心】
欢欢喜喜闹元宵
灯笼高高挂
开始包汤圆
看我包滴
展示一下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我也吃吃看
【一周要闻】
探索名校长培养的徐汇之路
编者按:
为充分展示各单位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励全区组织系统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区委组织部在2012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特色组织工作评选活动。近日喜报传来,徐汇区教育党工委“探索名校长培养的徐汇之路——徐汇区校长高级研修班”荣获2012年度徐汇区组织系统“十佳”特色组织工作。
探索名校长培养的徐汇之路——徐汇区校长高级研修班
优秀校长培养工程是徐汇区教育党工委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见证。教育党工委根据优秀校长不同阶段的培养需要,完善、创新优秀校长培养机制,于2012年9月举办了徐汇区校长高级研修班,旨在进一步增强优秀校长的敬业精神和提升专业素养,促使优秀校长从“像”名校长向“做”名校长转变,从而扩大徐汇区优秀校长在全市的影响力,培养出有正确办学理念、有鲜明办学特色、有成功办学实践的专家型校长。
层次高。领衔专家层次高,研修班由教育党工委和教育局直接组织,区教育党工委书记担任班主任,教育局局长和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担任副班主任。聘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为高研班首席顾问,聘请上海市名校长工程负责人徐虹为团长的专家导师团全程参与学员个性化发展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总结。选拔学员标准高,挑选已经过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基地培训、师德高尚、学校教育管理实绩显著的优秀骨干校长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校长,学员名单由教育党工委会议审议确定,由来自中我区中小幼不同类型学校的12位校长组成。
模式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和以学定教“一人一案”的培养模式。研修班在首席顾问的指导下,形成学员主体、专家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保障“三位一体”的培训管理模式。“多对一”专家导师团指导模式和以学定教“一人一案”的培养模式,专家导师团深入学员所在学校,针对学员自主提出的发展方向和培训需求,导师团采取“一人一案”的以学定教个别指导。采用研训结合、任务驱动的方法,以学员所在学校十年发展目标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载体,帮助学员总结办学经验、提炼办学特色、完善办学思想,使学员在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分期、分段逐步推进。培训全程分二个周期,第一周期从2011年9月到2014年1月,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二周期从2014年2月后实施。
内容实。自我研读,提升理论,了解前沿。自主阅读导师推荐和学员推荐53篇教育论文、4本教育论著,组织学员聆听华师大教授、专家3次专题辅导,学习美、英、德等多国在创新教育机制、完善发展模式、开辟特色道路等方面的新思路、新做法,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读文交流,头脑风暴,答疑解惑。学员在自学阅读基础上开展了六次阅读交流活动。交流文章挑选以必读书目为主和选读为辅,在同文异读后交流。交流的形式在交流个人学习体会、专家点评指导基础上,增加了学员互动质疑、接龙提问的现场头脑风暴环节,强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思考,形成了目标认同,也增强现场应变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考察走访,规划研讨,开拓视野。研修班先后走访中关村一小、北京四中、二中和十一学校、山东潍坊实验学校、潍坊广文中学六所特色名校。通过参观校园、观摩课堂、主题论坛、交流研讨等形式,了解了他们在办学理念架构、学校特色创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眼界和境界,从道德使命的高度思考学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2012年度徐汇教育十大新闻日前揭晓
2012年的徐汇教育值得铭记!一年来,在“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的精神引领下,徐汇教育勇挑重担,积极投入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浪潮,落实“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理念,要闻不断、热点频出……
为进一步展现徐汇教育的成长风采、传播育人精神,2013年1月24日至2月22日,徐汇教育开展了“2012年度徐汇教育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经过全系统广大师生的踊跃投票,日前,评选结果揭晓。
1、徐汇区教育系统2012年党建工作总结推进会隆重举行,正式开通“党建e时代”网站。
2、徐汇区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两基”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3、徐汇区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大会表彰了徐汇区首届10位教书育人楷模及提名奖获得者。
4、2011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布,我区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3方面21项指标中均名列三甲之内;其中抽测综合评价达标率为99.3%,为全市第一。
5、徐汇区学生健康促进大会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隆重召开。
6、“徐汇区学生校园突发事件生命救治绿色通道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7、徐汇区荣获“2011年度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优秀达标单位”称号。
8、徐汇区教育系统第六届学术节在中国中学开幕。
9、徐汇区教育系统召开庆祝建党91周年暨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大会。
10、徐汇区启动了区级层面的“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鼓励学校在创建过程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学校动态】:
学校沟通从校门开始
【编者按】近日,记者收到上海市教育新闻中心沈祖芸老师的一则微信,讲述了她在徐浦小学门房间里听到的故事,经作者同意,现将微信内容转载如下:
清晨,徐浦小学大操场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幼小学生刚听完解放军叔叔讲述军营生活,老师说:“哪些同学可以上来谈谈感想?”好几个同学跑上了台。此时正在停车的我听到两位门卫的对话:“如果上台发言的不总是这些优秀的学生就更好了”,“是啊,应该让成绩一般的没什么表现机会的孩子也来讲讲。”
我被他们谈笑风生、不经意讲话吸引,如果一所学校连门卫都如此关心孩子,那一定是有凝聚力的和谐学校。我急切地向蔡利群校长打探门卫情况,了解到,他们几乎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校长每次开全教会都会听取门卫的意见,了解近期家长对学校的反映;门卫还建议教师每天提供放学后留校的学生名单及原因,以便家长来接时在门口第一时间知道这个孩子的状况而安心。
蔡校长说,门卫也是一座架起家校的桥梁。在一次感恩活动中,许多孩子都说最想感恩的人是门卫伯伯。我好感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有意义地每天工作都在诠释教育的意义!
【热 点】:
对话袁振国 教育改革往哪儿走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2月28日
开学了,孩子们蹦蹦跳跳走进校门的时候,也许意识不到,中国教育的改革正走向“深水区”。今年,又是一个改革年。
教育改革往哪儿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今,“各人自扫门前雪”式的单项改革越来越难奏效,教育的明天,希望在于“众人拾柴火焰高”。
日前,记者就教育综合改革问题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
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式改革
记者:“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今年教育部“一号文件”的主题。请问袁院长,当前教育改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行综合改革?
袁振国: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特点。比如高考改革,既要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又要为考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还要引导素质教育;再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从理论、方向上说,毫无疑问应该一视同仁,但从现实情况看,不仅要考虑教育能力,还要考虑城市承受能力,不仅要考虑存量,更要考虑增量……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解决得了的。
现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说简单、单项的改革都改了,留下的都是硬骨头,涉及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各级各类教育,而且涉及人事、财政、户口等社会各项制度,需要系统考虑、整体设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式改革。
改革成败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记者:目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进展如何?
袁振国: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在部分省市做了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在山东、湖南、重庆进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天津、辽宁、河南、四川进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在黑龙江、江苏、湖北进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浙江进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北京、上海、广东、安徽、云南、新疆进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记者: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各地有什么创新做法?
袁振国: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目前,各地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
在山东潍坊,教育局机关的8个科室、3个直属单位被打包整合,打造成校企合作、社会培训、家庭教育、出国留学等7个分中心,14台网上咨询电脑、6台连接呼叫中心、6部热线电话同时向社会开放,在民意和政府间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桥梁。
在浙江温州,民办学校登记管理、财政扶持、融资政策等10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大换血、大调整。温州把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校按事业法人登记管理,把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校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市财政不仅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还建立政府向基础教育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制度;凡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参加人事代理并从事相应教育教学的民办学校教师,均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享受同等退休工资。如今,温州已然成为民办教育的高地,民办学校在校生达全市在校生总数的1/3。
在安徽,颁布施行《安徽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修订)》,启动制定《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以标准建设推进省级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学校建设标准、城乡一体化的师资编制标准和全省统一的教师校长管理体制,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在江苏,组建区域高校联盟,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5所高校将实现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联合申报专业、联合培养学生。除此之外,江苏还推动独立学院规范办学,一批独立学院从母体校迁出,到市、县独立办学,既优化了高等教育布局,又吸引了市、县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只有跳出原来的圈圈,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
记者:改革的阻力在哪里?下一步该如何做?
袁振国:随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深层次矛盾也不断凸显。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改革动力不足成为影响改革深入的主要挑战;各自为阵,各方面利益难以平衡,利益相关方的改革积极性欠缺则是最为现实的阻力。
日前,中国教科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就教育综合改革还需冲破的羁绊而言,31.6%的社会公众认为是“相关部门利益掣肘”。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38.2%的教育内部人士将“相关部门利益掣肘”放在改革阻力的首位。改革必然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只有跳出原来的圈圈,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
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要更新观念,二要创新体制。要建立起中央和地方上下贯通、职责明确的纵向机制,沟通顺畅、协调发展的横向机制;理顺改革指导机构与改革执行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试点之间的充分共享、共同推进,带动全国教育综合改革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