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林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论点:“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
何谓“本领”,本领就是才能和能力。从一般意义上说,干部都是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出来的,他们的能力显然要高于一般的群众,这就给我们的领导干部带来了先天的“能力优越感”。然而,习近平同志为什么还要对这些具有“能力优越感”的干部提“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呢?因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样的警示很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要破除干部先天的“能力优越感”。就要从思想上、观念上,尤其是言行上放得下架子,撇得开面子。领导干部的位置是上级和群众对你的信任,是人民赋予的责任,它并不代表你的智慧和本领就一定比群众高明多少。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善如流,并不会损伤领导的面子和威信。这个观念不破,何来“本领不够”的自省,更谈不上“危机感”。
其次,要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工作习惯。我们总说,好事要办好,但为什么时常会有“按下葫芦又浮起瓢”的两难境遇呢?是群众变刁了,是社会环境变复杂了,还是我们的方法落伍了。显然,是新老情况之间的矛盾冲突让我们的“能力优越感”变得力不从心了。长此以往,我们的老经验和习惯能力还能派多少用场呢?这就是“危机感”。
那么,老思路与新情况的区别在哪儿呢?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指出了最有效的切入口,那就是从“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惑中去寻找。我们因为不了解新情况,所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对路,所以不管用;硬办法得罪人,所以不敢用;软办法没实效,所以不顶用。归根结底,就是办法太老。其背后就是思维方式陈旧,既脱离了现实,又脱离了实践。要改变这样的窘况,就得寻找新形势下的客观规律。
新形势之所以新,就在于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没有现成的办法可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怎么用?这就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克服“本领不够的危机感”的必由之路。学是为了用,不能停留在概念的罗列、术语的堆砌和表述的照搬,更不能满足于东拼西凑、穿靴带帽、移花接木、换汤不换药。任何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任何经验都有场景的制约性和局限性,它们一旦离开了具体生长的土壤,就会失去原有的活力,所谓“树挪死”就是这个道理。移植需要改良,改良需要勇气、智慧和实践。只有用知识把脉,用智慧开方,用民主熬制,用实践服药,我们的学习才有效,我们的本领才会逐渐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