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佩明         

      每每遇见董李凤美学校的李冠华校长,都会听她称赞世外中学校友葛卓琛同学自发为特教领域研发科技仪器的事迹。谈话中,李校长对于葛同学的喜爱溢于言表,这让我感到很自豪和欣慰。他的事迹我虽早有所闻,然而为了究其思想缘起,我在寒假中约见了回沪探亲的他。一段促膝长谈之后,他的“真”与“实”引起了我对于教育的一番思索。 

      葛卓琛目前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修通信工程专业。抱着运用所学为董李凤美学校的特殊学生做些善事的“诉求”,他与李校长取得联系,获得首肯后,在大学同学中召集成立了由五、六人组成的“科研团”,前往董李凤美学校听课,参与活动,进行调研。在与董李凤美学校师生共同学习、生活一周后,葛卓琛与同伴们带着来自特教一线师生的各种期待和需求,开始了科技与应用的配对研发。他们决定运用脑电波探测方面的科技手段,开发一套特教辅助仪器。经历前后近一年的制作调试,由他主导设计的脑电波检测系统,雏形初显。该系统可以将被测试者的情绪、专注程度等抽象的指标进行量化,帮助特教教师在短时间内准确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目前,葛卓琛仍在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各项细节,准备在年内向董李凤美学校捐赠一套完善的脑电波检测系统,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 

      当我进一步问及葛同学萌生这一做法的缘由时,答案是:他此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在世外初一时,就已经埋下伏笔。那年,我校发起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社区的董李凤美学校、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结对,进行社会实践和服务,旨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身边需要关心的弱者,从而学会帮助他们。葛卓琛和同年级诸多同学,就是怀揣着一股热情与好奇申请成为了与董李凤美学校交流的志愿者。而正是那段交流实践,着实让他震撼非凡。他如此回忆道:“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些特殊的同龄人,我看到了他们由于先天不足而导致的不幸,也看到了他们期待沟通、渴望友谊的眼神;我感动于董李凤美老师们对这些特殊学生们尽心尽责、耐心细致的爱护,惊讶于他们通过老师们的教导获得的进步。交流结束后,始终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我——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这道难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力可解,但它却深深地埋入了我的心底,而现在当我获得解答这个疑问的机会时,我又怎么舍得放过?”怀爱心于胸,存高远之志,方能更专注于学。葛卓琛同学一朝立志,多年探索,终于学有所成,达成夙愿。 

      在两个多小时的长谈中,我多次请葛同学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尤其是他在世外学习时的经历,总结和梳理一下世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世外教育的建议。他的回答把我带入了一幕幕生动、真实的场景,令我激动不已。我欣喜地发现:葛卓琛在初中时代,虽是一个聪明又略带调皮的学生,但在他的记忆中,世外就是一片能激发学生爱心与责任、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的天地。世外学生不受困于题海,有时间去看去想,有时间去探索去研究。无论是课堂教学方式,还是校内外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探索和尝试的宽松舞台(用葛同学的话来说,便是容忍“折腾”)。平等的交流环境,真诚、宽容的老师,愉悦向上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追求,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进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对社会的责任,并体现自身的价值。这便是我从葛卓琛同学的善举中得到的感动和启迪,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