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冰

      前些日子,世外小学对学生做了次“微调查”,题目是“我心目中喜欢的老师”和“如果你是校长,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天真而略带俏皮,建议认真而不乏锐意,给办学者带来不少有益的启示。这是世外小学长期以来倡导的一种校园新风。
      张悦颖校长说得好:“办学岂能缺失学生的声音,办学最不能忽视的是人数最多的学生群体的需求和意见。”这个明智的理念,当然已经为大多数办学者所认同。不是吗,现在大家都在说“以学生为本”,这句时新的短语成了许多学校最新发展规划的一个共同标志。
然而,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我以为,首先当从“学会倾听”开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学校当然的领导者、管理者,我们制定的许多计划、规则,常常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需求考虑;我们是为学生创设了许多条件和机会,但并不完全都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这很像中国式的父母,热衷于包办代替,耳提面命,结果是做了许多吃力而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轻视每一个孩子,他的思想、智慧和决心都有可能值得你学习。他们对许多事情的认识往往比很多成年人更加纯真和准确。有位哲人写过这样的话: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所以,必须倾听,你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好恶,才有基础找到“以学生为本”的思路和方法。
      但是,光学会倾听还远远不够。从词义上看,“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一般多指上对下;然而,我们的理解决不能这么肤浅。
倾听,不能只是一种细心听取的耐心,一种以上对下的姿态,一种表示民主的过场;它更应该是一种教育观,一种积极的办学思想,一种对人的尊重和真诚。
      倾听,不光是听,不能只停留在例行的设一个校长信箱、开几次学生座谈会、搞几项民意调查。真正的倾听要用心,要放下身段,要彻底改变我们看问题、想问题的思路。
      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善于沟通”,因为我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需求,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而很多时候,学生的需求、期待、好恶,是会通过其他的许多方式来表现和传递的。只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用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能力,那么,管理者、教育者自然会看到、听到、感受到他们内心丰富的世界和灵魂中闪光的亮点;也因此会找到彼此的共同语言,最终达成共同的发展愿景。
      所以,我们既要“学会倾听”,又要“善于沟通”,那么,“以学生为本”才不会成为一句老生常谈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