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林 

      王懋功书记在徐汇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校规划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徐汇的校长要有志向,要站在发展的制高点上,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国际化和信息化为特色、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寻找问题、破解难题,突破瓶颈,有所作为。

      制高点,通俗地说,就是某一局部范围内的最高点。在制高点上,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全局,可以控制和影响某些局部等。徐汇教育的制高点,来自骄人的成绩和突出的地位,徐汇的校长站在制高点上,不免会有一些自豪感,但如何冷静地、深入地体会制高点的意义和责任,却很容易被人忽略。

      高与低是相对而言的,有制高点必有最低点。我们的最低点就是教育的底线。教育的底线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常识,然而因为是常识,就常常会被人忽视和淡忘。“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它在教育底线上的体现就是“尊重、包容和鼓励”。尊重人格、尊重个性、尊重权利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包容差异、包容异议、包容成长中的错误是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的基础;鼓励探索、鼓励创新、鼓励发展是培养自强、自信、自立精神的动力。这些就是教育的底线,同时,也是徐汇教育制高点得以形成、巩固和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与经验积淀。站在徐汇教育的制高点上,要寻找问题、破解难题、突破瓶颈、有所作为,首先就得从教育底线的基础上着手。我们的优质教育如何在“尊重、包容和鼓励”的理念下做到真正的均衡,我们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如何为体现“尊重、包容和鼓励”提供了哪些应有的服务。没有坚实而雄厚的基础,何以来坚固而高耸的大厦。底线基础牢固了、厚实了,制高点自然就形成了。站在这样的制高点上,何来“高处不胜寒”的担忧和恐惧。

      从底线基础的薄弱处入手,问题自然就会显现出来,难题应该会有破解的路径,瓶颈必然会有所突破,这个实践的过程就是校长有所作为的表现,也是校长成长中的严峻考验与艰苦磨练。不要在词语选择、修饰上动脑筋,不要在语句铺陈、章节组织上花精力,把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怎么去做、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结果列出来,这就是制订规划的务实态度。空谈误事,实干兴教,这就是我们要体会制高点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徐汇教育制高点赋予徐汇校长的新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