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徐汇教育网上王以权老校长撰写的《徐汇教育之宝》介绍南模中学和爱菊小学双双获得全国一等奖的睿评,颇有感触。我曾在徐汇区的两所中学工作过16年,我儿子是在徐汇区的两所学校渡过了他难忘的青少年时代,更长的一段时期我就居住生活在徐汇区的田林、康健街道,我熟悉徐汇区的许多老教育家、老校长,我也了解徐汇区的很多老学校、老教师,我一直很自豪地宣称:我是徐汇区的子民,我的成长是从徐汇区起步的。我从徐汇区调到当年的市教育局上海教育编辑部,后来又调到北京教育部的中国教育报社,无论走到哪里,徐汇区始终就是我的娘家。
徐汇教育是一块高地,历史悠久,积淀雄厚;徐汇教育更是一块宝地,人杰地灵,藏龙卧虎。身在宝山要识宝,要学会寻宝、鉴宝、护宝、惜宝,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老的传统、优势要继承发扬,新的人才、经验、创造要不断培植、总结。
这些年,徐汇区的许多学校、许多校长、许多教师,卧薪尝胆,积极探索,创造出不少新的做法、好的经验;也涌现出不少后起之秀、青年才俊;这在徐汇教育各类信息平台上时有发布,也在每年的各类评比中充分展示。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身边的精彩和感动还有很多很多。
案头就有几十篇世外小学普通老师写的成长故事,文章有长有短,文笔有庄有谐,但篇篇都不缺创意,不乏精彩,从中我看到了这些朴实平凡生活在最基层的老师的喜怒哀乐,我更读出了那些风华正茂奉献在第一线的青年人的理想和期待。我想这也是一种“宝”,是徐汇教育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而类似的这种资源和财富,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存活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就看我们有没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去发现、去开发、去激活。
我们常常习惯于拔尖人才的宣传,习惯于年度总结的表彰,其实,更容易让人感动和铭记的恰恰是寓于平凡的奉献和默默无闻的坚守。现在,公众舆论为什么特别青睐“草根英雄”、“平民传奇”?其实,这正反映出一种群体情结,相比少数“高大全”的典型,相比年度总结的隆重表彰,老百姓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是身边发生的,有胆识、有良知、有个性,甚至有点缺陷的活生生的感动。
我们常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那就学会从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发现身边的每一点善良、正直、热情、友爱和精彩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