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等学府连续出了两件杀人的凶案,让人震惊。一是复旦医学院的饮水机投毒案,研究生林某因生活琐事与室友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预谋,将其做实验后剩余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致使黄洋饮水中毒身亡。二是就在黄洋去世后不到6小时,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金城学院又传噩耗:该校2010级自动化专业两名同学因其中一人玩游戏未及时开门引发冲突,另一人就用水果刀行凶致使室友死亡。
两桩血案都是因为生活琐事引起不和而生恨行凶,两个嫌犯都是高学历的天之骄子,我很纳闷:他们的内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了一点无足轻重的小事,就这样失去理智,失去人性,漠视他人的生命,也无视自己的后果?
有评论说,“研究生投毒”是一起个案,在中国现有上千万大学生的背景里,属于小概率事件,因此归因需慎重,不能简单归罪于教育的缺失。此论有理,但意犹未尽。
首先,高等学府的投毒事件,也不是个案;仅已经公开报道的类似案件,就有1995年5月和1997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先后发生的两起学生铊盐中毒事件,其中清华才女1992级化学系朱令两次摄入致死剂量的重金属铊盐,因误诊时间过长,导致全身瘫痪、造成严重伤残。时至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又发生了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虽仍属小概率,但也足以让人警惕,令人生寒。
其次,个别大学生的失常犯罪当然有其个体的动因和复杂的背景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某些教育的偏差与缺失,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透视一下大学生的成长轨迹,我们应该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侧面发现问题的端倪。先说家庭熏陶,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只注重孩子学业、才艺的培养,而忽视他们健康性格的养成;“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从小又强化了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自我意识;听不得批评,受不起挫折,只能赢,不能输,就成了许多当代青少年的性格通病。再说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顽症,至今尚未根除,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绑上应试的战车,类似升学考研的明争,种种评优推荐的暗斗,不知不觉就刺激了众多学生内心的不良基因,造成了某些孩子的乖戾性格,有的优等生是学科解题高手,却不会解读生活常识题,有的学生只会把羡慕变成嫉妒恨,却不知羡慕也完全可以变成激励和奋斗。最后看看社会环境影响,相当一段时间来,核心价值观的异化,理想信仰的缺失,社会正能量的涣散,再加上鱼龙混杂的舆论传播,无形中不断放大了不良信息的负面情绪,结果身心发育都未健全的青少年学生就更容易以偏概全,视邪为正,走极端,干蠢事,深受其害。
其实,善与恶,是人性的两面,依附在每个人的内心。这有点像人体的细胞,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癌细胞的潜伏,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的肌体足以抑制癌细胞的蠢动。而一旦外侵内损,阴阳失衡,那癌细胞就很容易乘虚而入。现在的大学生背负着家庭过度的期待,承受着学业、考研、就业等不小的压力,不少人的内心或多或少会诱发疲惫、焦虑、恐慌、嫉妒、怨恨等等不良情绪。性格阳光的容易排解,性格抑郁的就容易积累发酵,一经触发有可能就酿成大祸,就像久枯的干柴只要一颗小小的火星就能引燃一场漫天大火。
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要尽可能从小就让孩子的心里多一点温暖,少一点怨恨。因为,人心温暖,常怀感恩,有些原本危险的事情也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人心怨怼,一旦生恶,身边任何器具都会变成可怕的凶器。
惨案在目,警钟当鸣。高等学府自然要亡羊补牢,而中小学校同样也应该从中悟出一点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