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01306
20130517手机报

2013-05-21 作者:教育局网站

【徐汇教育手机报】20130517期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八

 

目录:

【图片中心】:区教育局命名星级学生社团

                     创新素养课题研讨现场

【要闻快递】:教育局迎接区人大常委会调研

                     区教育系统中青年校长研修班导师会日前召开

                     区教育局举行市教委重点课题“创新素养培养”现场研讨会

                     教育有梦 青春无悔:罗晔为中青班学员作专题报告

【热    点】:人民日报青年观:莫让青春染暮气

【争      鸣】:生命悲剧拷问作业之忧

【廉政格言】:戒贪,求心安理得; 慎行,为正人君子。 

【图片中心】

区教育局命名星级学生社团

创新素养课题研讨现场

【要闻快递】

教育局迎接区人大常委会调研 

      5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其才,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肖萍,人大常委会侨民宗工委主任张国光来到区教育局调研。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向人大领导汇报了徐汇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期推进情况,重点就坚持教育公平,积极应对入园高峰进行介绍。

      庄小凤表示,徐汇区学前教育以区域教育“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优化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为总体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全力推动区域学前教育迈上新台阶。教育局正在多举措并举有效应对适龄幼儿入园高峰矛盾。目前,已经动员公办幼儿园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资源,一年共计增开28个班级。其次,教育局在整体规划和布局上进行盘整,主要就矛盾突出的华泾、龙华、长桥地区,通过置换改建、公建配套等方式新增幼儿园以缓解矛盾,分别在三个地区新增三个幼儿园。第三,教育局突破局属的格局,通过向具有国资背景的新徐汇集团和街道办的幼儿园进行办园经费补贴的方式购买学位,以确保本地区符合条件的适龄幼儿园100%入园。区教育局还不断深化办园体制改革,确保幼儿教育普惠公平发展。2012学年所转制幼儿园全部改为公办幼儿园,同时稳定保持强化它们的特色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师资队伍的稳定。教育局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整体推进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推进学前教育高标准均衡发展。

      区人大领导表示,随着生育高峰的来临,徐汇教育在满足居民多元、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合理安排资源等方面面临考验,需要进一步研究应对举措。希望教育局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保持徐汇学前教育的品牌与优势。 

区教育系统中青年校长研修班导师会日前召开 

      日前,区教育系统中青年校长研修班召开导师会。区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出席。

      王懋功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导师对学员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他认为,中青年校长研修班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学习与办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员从学习考察中借鉴优秀校长的成功办学经验,思考自己在办学实践中的问题,非常有实效。

      对于中研班下阶段工作的推进,王懋功指出,通过项目推进提高校长的领导力是中研班的主要特点,目前课题项目研究已进入中期阶段,要通过项目引领,进一步梳理和思考学校管理的实际问题,研究推进内涵发展的有效策略。他希望徐汇的骨干校长在学习研修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真正办出人民满意、具有丰富内涵与特色的学校。

      中青年校长研修班开班一年多以来,为推进课题研究项目的设计和落实,组建了由市知名教育专家、区域内一线特级校长组成的带教团队。根据研修计划和带教要求,坚持走“专业、专长、专家”发展之路,定期召开导师工作会,研究和分析带教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一人一案”课题项目研究的个别化培养方案。导师还经常走访学员所在的学校,以现场指导的方式探讨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办学特色,就学员在项目研究中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为学员理清思路、寻找方法、实施项目研究、提高工作层次出谋划策。

      本次导师会上,导师们对中青年校长研修班的培训模式和成效,对学员在带教中的成长和不足以及后期继续推进的课题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研讨。 

区教育局举行市教委重点课题“创新素养培养”现场研讨会 

      5月8日、9日,区教育局分别在位育初级中学和园南中学举行市教委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学科专场研讨活动。课题主持人、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局副局长杜俭,区教育局副局长吴德芳,课题项目负责人、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倪志刚等出席了研讨活动。

      课题的第一阶段,全区四个学段20所实验校同时起步,研究领域侧重于学科教学与课堂领域,集中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特点及其系统培养,第二阶段为总结梳理阶段,将进一步研究各学段创新素养培养的衔接贯通,着力于教学转型。

      庄小凤指出,徐汇教育绝不为“创新”而创新,课题还是要强调“内化深化”,不作“短平快”式研究,课题成果要对助推学生学习能力的起到本质的影响。

      杜俭表示,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课题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究竟路在何方?专家不约而同地将道路指向了学科本原思维方式的深入培养,这也许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育有梦 青春无悔:罗晔为第28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学员作专题报告 

      5月14日,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罗晔为第28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学员作《教育有梦青春无悔》的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罗晔从大会主题、报告主线、奋斗目标、重大意义等方面阐释了十八大的重要意义,从精神核心、总体框架、党的建设等方面解读了十八大的主要精神。结合徐汇教育实际,罗晔通过剖析学校运行机制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等具体案例后,强调徐汇教育改革将以《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为总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促进徐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贯彻十八大精神。

      罗晔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青年的梦,是教育的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而青年人有没有志存高远的豪情,有没有勇于拼搏的精神,有没有百折不挠的韧劲,不仅决定了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实现生命价值,也关系到实现中国梦有无持续动力作为保障。

      教育有梦,青春无悔!罗晔同时寄语培训班学员,徐汇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厚实的基础,是教育发展的传统高地,后备干部有用武之地,不要空谈要实干;徐汇教育有改革的传统和创新的自信,是教育改革的一片热土,后备干部要勇当先锋,不惧艰险要敢创敢闯;后备干部是徐汇教育的未来,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做改革的先行者。 

【热    点】

人民日报青年观:莫让青春染暮气

 作者:白龙  来源: 人民日报 

      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和工业文明,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

  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提速就要被甩下来。更令人担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一连串的数字。在这样的处境中,不管是怀旧还是叹老,表达的都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对记忆中美好过去的乡愁。

  如果说“叹老”只是情绪的释放和吐槽,那么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早衰”的年轻人,有时会显得和“成熟”很像,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是直抒胸臆吗,不应该是敢为风气先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像是从少年直接迈入了中年?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经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年轻,成为发展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

  对年轻人的不信任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岁时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一股沉沉的暮气,笼罩在当时的社会之上。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

  年轻人有朝气,社会就有朝气;年轻人有光明的前途可奔,社会的未来就一片大好。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上升空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年轻成为资本而不是不足,让锐意进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当代青年的父辈和兄长们,已经率先垂范,用枕戈待旦的奋斗精神,换来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争      鸣】

生命悲剧拷问作业之忧

作者:缪迅 

      繁花似锦、阳光明媚的五月,本应是大家心情愉快和轻松的日子。不料五一节刚过去,媒体上却传来了令人揪心和痛惜的消息:南京先后有一名13岁男孩、一名初三男生疑因不堪作业压力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此之前的4月26日,也是在南京,一名初一学生写下了“我不想做作业”的血书。可惜啊,这个“预兆”没有引起当地教育部门、有关学校和家长们的重视与警觉,最终导致了两名少年学子因作业的“不能承受之重”而走上生命不归之路。这一悲剧也再一次给现行教育地敲响了警钟。

      仅仅因为未完成作业,或因为被老爸“强制做作业”而不惜一死了之?这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布置大量作业等为老师或家长习以为常、却让学生反感甚至厌恶。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建立起足以体现教育的正价值、正能量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这是不得不令人沉思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学生不能从做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谈起作业,恐怕没有多少学生会心情舒畅。《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老师、父母逼我们学习,就像一个个凶犯,作业就是他们的凶器。”学生为什么视作业为“凶器”呢?

      作业量过大,不少学生做到深夜也完不成,作业内容也往往是千篇一律,枯燥无趣;教师对作业的布置相当随意,让学生摸不清头脑,做了很多作业,但对于学习成绩乃至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甚益处。反思当下学生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一些学生为何那么对作业提不起兴致甚至相当痛恨。

      而作业布置下去后,一些教师想出的办法就是请家长帮忙,将作业的要求写下来让学生带回去,或者通过手机短信发给家长,请家长进行督促。但是家长自己也很忙,再说家长们的教育水平层次也未必都能“胜任”。

      所以,在督促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常常会搞得一头火,结果是学生抱怨家长,家长抱怨教师,教师责怪学生,陷入了谁也不开心的恶性循环中。

      对老师而言,作业当然还是要布置的;对家长而言,对孩子该督促时还是得督促的;而对于学生而言,做作业既然是“本分”,那也无须躲避或敷衍了之。不过,把学生折腾得头晕脑胀还是云里雾里的“题海战术”则可以画上休止符了。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面对作业只有“鸭梨山大”,而丝毫感觉不到一丝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自信。

      另外,孩子的精神幸福指数需要引起家长们以及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有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自杀呈上升趋势,目前在14至34岁群体中,自杀已成为首位死因。这一次南京的两位少年学子生命悲剧,再一次地警示我们,提升孩子们精神幸福指数和心理健康素养刻不容缓!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们还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尤其是要善于对自己的孩子察言观色,对孩子的抗压能力、受挫能力有一个基本上靠谱的判断。年龄尚在十三、十四岁的孩子,毕竟还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对家长来说,孩子的这个年龄段不管一管,恐怕也有失责之嫌。至于学业,自然更是要每天关心和关注的。但是,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心智健全,无疑要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单更重要。

      所以,与其一味“以孩子的学业为本”,倒还不如“以孩子的精神幸福指数”为本更佳。相信这样的家长,完全可以博得孩子的挚爱和信赖。孩子的发展也更能全面、更能和谐。

      总之,无论是家长、学校老师还是整个社会,对于正走在成长路上的孩子们,要多一些人文性的柔情关照,少一些功利性的强权要求,给予孩子们真正的精神幸福和宽阔的心理空间。

(作者系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特约评论员) 

【廉政格言】

      戒贪,求心安理得;慎行,为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