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权 

      根据“一流城区,一流教育,一流队伍”的定位要求,徐汇区教育局为了形成高质量的具有“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的教师队伍,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建立了趋于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学科基地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

      教育局对学科基地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努力探索学科基地的建设规律,使徐汇区教育系统学科基地在培育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和学科发展的制高点方面形成有效机制。”“把学科基地建设成为在实施新课程中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基地,为全面提升徐汇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作出贡献。”

      2009年3月出台学科基地建设方案,第一批学科基地命名27个学科基地,确定学科基地主持人,5月启动。至今,已进入了第三批学科基地建设,三批共有60个学科基地,团队成员人数达一千多,参与的学校将近二百,覆盖学前到高中的全部年段,涉及15个学科。

      学科基地体现了徐汇教育对骨干教师培养的高位思考和创新思维。

      一、三个理论依据

      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是徐汇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学科基地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有其理论的支撑。

      1、教师实践培训

      美国在《科学教师培养标准》的“专业实践篇”中指出:“当教师开始一个基于普通知识的实践,并应用他们的知识使其实践变得有效时,教学就成为了专业。”也就是说,没有实践就没有教学,也就不存在教师。

      因此提倡,把培训有机地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之中,使教师培训基层化、全程化、全员化,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受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徐汇区学科基地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把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骨干教师培养针对性的两个突出问题,‘整合’成为一个项目”,“学科基地以学校教研组为依托,是本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组织,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

      所有的学科基地都立足于基地学校。

      2、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出: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方案”强调:“基地主持人应以基地校的教研组教师为基本成员,适当吸收师德好、业务精、热心基地工作的外校教师,组成有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共同志向的学习共同体。”

      3、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认为,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把人看做是由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所推动的。

      任务的设定,促使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推动学科基地工作的开展。

      “方案”强调:“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每个学科特色(德育)基地必须要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的推进基地发展的课题或项目。”。

      二、三个目标要求

      1、教师业务发展

      “方案”中要求:“努力探索学科基地的建设规律,使徐汇区教育系统学科基地在培育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2、学科水平提升

      “方案”中要求:要形成“学科发展的制高点”“树立学科品牌,把学科基地建设成为在实施新课程中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基地,为全面提升徐汇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作出贡献。”

      3、合作模式尝试

      “方案”中要求:“学科基地建设要注重多方合作,既有同学校、同学科教师的合作研究,又有不同学校的教师、教研组之间的合作,还有教科研人员、学校教师、学科教研组之间的合作研究。”

      三、三个趋势符合

      1、符合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本国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便为国民教育体系输送最优秀的师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在以强有力的教育行政政策措施来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其共同特点是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重视教师教育的质量。

      2、符合上海二期课改发展趋势

      从学科基地所确定的项目课题、学习内容、活动方式、展示研讨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科基地工作全都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3、符合我区教师成长需求趋势

      随着学科基地影响逐步扩大,申报学科基地的教研团队愈来愈多,学科基地共同体成员的数量不断增长,暂时还没有加入到学科基地行列的教师表现出对学科基地的渴望,每次学科基地的展示活动都吸引了大批教师参与,种种现象都说明了学科基地工作是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

      四、三个初步显现

      1、课题引领发挥作用

      60个学科基地都是在课题引领下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南洋中学学科基地确立了《南洋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特色建设行动研究》课题以后,就从整体的高度思考实验,他们“收集、开发与新课改配套的有关实验等;整理奚天敬老师在四十多年从教过程中开发研制的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物理教具,并归类到教学实验之中,形成系列。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南洋杯”物理教师实验邀请赛,这项活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第二届“南洋杯”参与面已扩大到五个区的物理教师。南洋中学物理学科基地的工作推动了物理实验教学。

      梅园中学数学学科基地选择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普通公办初级中学数学学困成因和转化指导研究》,进行了扎实的探索和实践,在这方面已显现出成效和引领的态势,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在学科基地的总结阶段,每个学科基地都认真撰写了课题结题报告,第一、二批学科基地的结题报告汇编于《学科建设的24个行动研究项目》和《第二批学科基地成果专辑》中。

      2、教学能力攀登新高

      学科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颇为有效,大批教师开设了非常有质量的研讨展示课,每堂课都给教师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学科基地建设期间,有5位主持人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学科基地的教师在各级教学评比中获奖304项,其中最高奖为全国级的教学评比特等奖,论文获奖和论文发表767篇。

      3、教师培训效应放大

      60个学科基地共同体成员来自近200个不同的学校教研组,总共有一千多位教师。由于跨学校的人员组成结构,学科基地工作的影响远超出60个学科基地,更何况每个学科基地还有多次的研讨展示活动,这些措施明显放大了培训效应,而且还产生了优势互补效应。

      徐汇区教育系统学科基地建设是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一种新尝试,三年半的探索已初步形成运行模式,尝到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上的甜头,学科基地正成为深受学校、教师欢迎的一种新机制。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