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信息真是五花八门。最近,有朋友转发给我有关教育的一条,题为“上海各区名校大全”。耐心拜读,让人啼笑皆非。所谓“名校”,原来就是曾经的重点中学,而且还局限在市重点;所谓“大全”,其实大大不全,有好几个区县的“名校”就被遗忘。
网上的东东,多的是忽悠,本不必浪费脑细胞去咬文嚼字;然而,怕就怕在这敏感的招考季节,误导了广大的学生和家长,那就不仅仅是娱乐大众一笑了之那么简单了。
这份“大全”,罗列了“上海最好的中学”、“进步最快的学校”、“最名不符实的名校”等几类;其考量的指标倒也不少,有“学生质量”、“教师质量”、“学术质量”,有“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文气氛”、“理科氛围”、“自由民主度”、“校友出国情况”,还有“名气指数”、“士气指数”、“地狱指数”、“洋化程度”、“美女数量”等等,不一而足。看评价结构似乎不乏专业认知,但文字风格却更像是网友的自娱自乐。
娱乐无伤大雅,但因此害得一些天真的学生和家长信以为真,那就遗毒无穷啦。所以,笔者还是有话要说。
一是敬请好事者不要过度渲染“名校”。我相信真正的名校不是靠宣传而成名的,有质量、有特色、有传统、有口碑的好学校,靠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扎实稳定的教学质量、各具风范的名师引领和朝气蓬勃的校园氛围。每一所好学校都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很难评定谁是上海最好的学校。所以,最好不要做这种无谓的比较。娱乐可以有排行榜,销售可以有排行榜,教育千万不要热衷去搞排行榜,那最多是一种不理智的自我陶醉,抑或还是一种居心叵测的恶意广告。
二是寄语家长与学生不要过分迷信“名校”。学校当然有差异,教育自然有高下,但名校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几年,上海市区教育部门致力培育的“新优质学校”,只要坚持不懈,不久的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名校”。能进“名校”,固然是一种机遇,但进不了“名校”,不等于就没有了希望。不同基础、不同秉赋的孩子需要不同要求、不同特点的教育,因此,为孩子、给自己找一所最合适快乐成长的学校,才是最重要的抉择。
三是希望办学者不要太热衷这种攀比文化。国人习惯好大喜功,做什么都想博一个最大、最强、最多、最高、最快的第一,而这种虚荣心理的膨胀,往往是以不讲科学,违背规律,脱离实际,甚至弄虚作假为代价的。我想一个理智的办学者是不应该为此而乱了自己方寸的。办好一所学校,最需要练的是内功,而内功是需要静下心来,身无杂念才能练成的。自古以来,急功近利者办不好教育,贪图虚名者也办不好学校,所以,有理想的办学者,还是专心“办自己的学,让别人去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