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十时,我国首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演示基础物理实验。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多万名师生同步收看,惊奇地目睹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与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太空第一课,让我们的青少年领略了宇宙的神奇、科学的奥秘,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激发起他们探究的热情。
有意思的是, 前不久,徐汇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罗晔率徐汇教育代表团赴美国进行教育交流。代表团考察了美国航空航天局休斯顿太空中心,就徐汇学生赴美开展太空学校学习计划等事宜进行了深入磋商,双方共同签署了《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与休斯顿太空中心教育合作备忘录》。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美国的太空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当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其中有一条特别需要我们学习,那就是美国太空总署参与的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科普教育。太空总署把大量的珍贵资料整理成精美的通俗形象的可视化资料,完全对中小学生开放。每一次重大的太空探索活动,总署有关部门都会及时向校园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料,让青少年随时了解科技的新发现。他们的航天器已经将十万中小学生的签名和他们的艺术作品带上了太空,还储存了许多孩子对“外星人”的问候录音。太空总署还会主动深入校园,向学生征集太空探索方案、航天器搭载方式、探测器命名,等等建议。可以想象,当太空的飞船里载有自己的名字、照片、作品和声音的时候,那些孩子将会产生多大的自信与激情,这样的科学教育或许就是保证美国太空技术不断创新的重要“群众基础”。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的“课堂”决不止航天项目这一个。地铁、航海、气象、南极考察、地质勘测、电子信息等等领域,都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各式各样的“课堂”,让更多的孩子在丰富多彩的“课堂”里,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徐汇区拥有非常优厚的科技、文化、历史资源,它们应该是广大中小学生的幸运,但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用好用活这些资源,使我们的素质教育真正变得让孩子们喜闻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