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01312
20130705手机报

2013-07-08 作者:教育局网站

【徐汇教育手机报】20130705期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农历五月二十八

目录:

【图片中心】:同铸复兴路 共圆中国梦  第九届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比赛举行

                     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要闻快递】:坚持为民 务实作风:局领导“七一”走访慰问基层党员

                     教育系统第28期中青班举行结业式

                     2013中英合作“梦想与团队”项目中国培训师培训在我区举办

                     教育系统宣传工作总结会日前召开

【热      点】:党建e时代发表睿评:期待更多这样的“课堂”

【焦      点】:名教授布置“好作业” 激发学生创新梦

【廉政格言】:言行端正,堂堂正正为人师表;洁身自好,坦坦荡荡哺育桃李。  

【图片中心】

同铸复兴路 共圆中国梦  徐汇区举行第九届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比赛

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要闻快递】

坚持为民 务实作风:局领导“七一”走访慰问基层党员 

      “七一”前夕,区教育局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分头走访慰问了我系统二十余名基层共产党员,送上问候和祝福,送上节日慰问金,带去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无限关爱。

      走访过程中,区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表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帮助广大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永远保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把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各级党组织的周围。 

教育系统第28期中青班举行结业式 

      7月2日,徐汇区教育系统第28期中青班结业式在中国中学举行,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罗晔出席。

      罗晔首先向中青班49位学员顺利圆满完成78天的学习表示祝贺,她说道,第28期中青班学习整体安排周密、突出,全体学员们认真对待,一是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徐汇教育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党性锻炼得以进一步加强,三是干部素质得到进一步检验。

      罗晔指出,全体学员要继续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干部,作为教育人更要将学习作为生活的习惯,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干部;其次,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以更高的群众观念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说”“干”并行。

      罗晔强调,希望广大学员正确对待中青班学习经历,摆正位置,在日常工作中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本职工作,做好准备,随时接受组织的安排和考验,同时切忌“形式之风、官僚之分、享乐之风、奢靡之风”,为徐汇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做出更大的努力。 

2013中英合作“梦想与团队”项目中国培训师培训在我区举办 

      6月24日,中英合作“梦想与团队”项目中国培训师培训启动仪式举行。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局副局长杜俭,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文化教育领事、华东地区主任包迈岫出席并致辞。杜俭在讲话中激励全体学员,珍惜学习机会,追求梦想,分享梦想,进而在团队合作中实现梦想。

      据悉,截至2013年6月底,参与2012—2015中英合作“梦想与团队”的徐汇项目学校共11所,学生领袖自主举办了12次体育或艺术节日活动,参与各校节日活动的嘉宾领导88人次,教师207人,学生2971人,社区代表、志愿者和赞助商175人,新闻媒体记者9人,并有相关新闻报道23次。此次中国培训师培训将开启中英校际连线项目的新篇章。

      本次中英合作“梦想与团队”项目中国培训师培训由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徐汇区教育局、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举办。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4名徐汇区学员。

徐汇区教育系统宣传工作总结会日前召开 

      日前,徐汇区教育系统2013年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会召开,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罗晔出席。

      罗晔在讲话中对徐汇教育宣传工作的成果表示肯定,并要求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把握好徐汇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好宣传工作的喉舌作用,占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丰富的情况下,要坚持用好党建e时代的睿博、睿评、徐汇教育发布等平台,准时、及时发布正面声音,发挥好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和价值主导作用。

      会议总结了2013年上半年宣传工作的推进情况,并对宣传优秀单位、“最美”系列摄影活动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颁奖。据悉,上半年共有53家单位获得宣传优秀单位称号;10家单位、67位参赛者获得“最美”系列摄影作品的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会上,西南位育中学、董李凤美康健学校、襄一幼儿园进行了交流发言。

      2013年上半年,徐汇教育宣传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教育宣传工作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为徐汇教育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热       点】

党建e时代发表睿评:期待更多这样的“课堂”

      编者按:

      如果我们能够前往宇宙的边缘,我们会看见什么? “太空第一课”激发了中小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议。太空第一课给我们挖掘和运用生活中的科技要素,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带来了启示,暑假让我们开启探索之旅。日前,党建e时代发表睿评专家陈亦冰发表睿评《期待更多这样的“课堂”》,在此全文转发。 

      6月20日上午十时,我国首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演示基础物理实验。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多万名师生同步收看,惊奇地目睹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与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太空第一课,让我们的青少年领略了宇宙的神奇、科学的奥秘,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激发起他们探究的热情。

      有意思的是, 前不久,徐汇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罗晔率徐汇教育代表团赴美国进行教育交流。代表团考察了美国航空航天局休斯顿太空中心,就徐汇学生赴美开展太空学校学习计划等事宜进行了深入磋商,双方共同签署了《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与休斯顿太空中心教育合作备忘录》。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美国的太空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当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其中有一条特别需要我们学习,那就是美国太空总署参与的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科普教育。太空总署把大量的珍贵资料整理成精美的通俗形象的可视化资料,完全对中小学生开放。每一次重大的太空探索活动,总署有关部门都会及时向校园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料,让青少年随时了解科技的新发现。他们的航天器已经将十万中小学生的签名和他们的艺术作品带上了太空,还储存了许多孩子对“外星人”的问候录音。太空总署还会主动深入校园,向学生征集太空探索方案、航天器搭载方式、探测器命名,等等建议。可以想象,当太空的飞船里载有自己的名字、照片、作品和声音的时候,那些孩子将会产生多大的自信与激情,这样的科学教育或许就是保证美国太空技术不断创新的重要“群众基础”。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的“课堂”决不止航天项目这一个。地铁、航海、气象、南极考察、地质勘测、电子信息等等领域,都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各式各样的“课堂”,让更多的孩子在丰富多彩的“课堂”里,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徐汇区拥有非常优厚的科技、文化、历史资源,它们应该是广大中小学生的幸运,但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用好用活这些资源,使我们的素质教育真正变得让孩子们喜闻乐见。 

【焦       点】

东华名教授布置“好作业” 激发学生创新梦 

      7月4日,最高气温38℃,来自吉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八初级中学、闵行区梅陇中学、格致中学、上大附中实验学校、古华中学、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第一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等10多所学校的近30位同学们,一同走进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参加由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中学生报发起的“中国好作业”活动东华大学专场,聆听材料学科专家、东华大学王依民教授带来的“了解你所不知道的高分子纤维”的科普讲座。其中有研究生、本科生和中小学生,最小的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也踊跃参与了这场颇具特色的师生“跨界”对话。 

      讲座地点精心选择在位于东华大学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高科技展厅,听众不仅身临其境,而且从听觉、视觉和触觉被王依民教授的高分子纤维讲座内容全方面覆盖。记者也切身感受到大学教授、博导走出办公室实验室,走下讲台论坛,线上线下直面学生兴趣渴求的爱心与热情。

      博导班主任的科普讲座深入浅出

      东华大学王依民教授,身为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2008年起,主动请缨要求担任本科新生班主任,他认为大学教授不仅要教书科研,更要育人。长年来,他不仅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对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也十分关注。

      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中学生报于暑假前夕启动2013“中国好作业”活动后,王依民教授专门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名为“了解你所不知道的高分子纤维”,身为授课无数的材料学科专家,王依民为了这次科普讲座做足了“功课”,从基本概念解析,到对尼龙材料的形象描述“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象绢丝一样美”;从高性能纤维发展趋势,到日常生活民生军工所需,到蝴蝶翅膀的鳞片结构……聆听博导讲座的小听众们不仅丝毫没有面露难色,而是被王老师由浅入深的内容和轻松的现场互动牢牢吸引。

      学生在聆听完博导班主任的科普讲座后,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从历史到当下,对中国纺织服饰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脉络以及高科技的介入发展成果等有了直观生动的认知和感受。

      对于王教授的这堂讲座,很多同学非常期待。网友“小学生笃笃”在上海教育新闻网上留言说:“科普也挺好,很想认识一下王教授,以后也好请教呀!”

      教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布置“好作业”

      据了解,此次东华大学共有三位知名教授、博导(王依民、卞向阳、刘晓刚)应邀参与由上海教育新闻网和上海中学生报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好作业”活动,出题导师分别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给学生布置了可以在实践参与体验中培养兴趣、收获成长的好作业。

      卞向阳教授作为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服装史论与设计美学领域专家,给学生留了“走进纺织服饰博物馆”的开放式作业,欢迎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件藏品并说明理由。

      他说,服装纺织品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生活艺术,其中包蕴了中国传统纺织服装艺术多彩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利用暑期和历史的、现代的服装纺织品“面对面”,是空间上的行为认知和熏陶,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我心中喜爱的校服”是由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精心设计的,该题近期被广泛关注,得到学生好评。

      刘晓刚告诉记者,我国中小学校服制度化已有很多年,各地各校执行情况不一,社会对现行校服褒贬不一。虽然以前曾有校服设计大赛或面向服装企业的校服招标等等,但一般都是教育单位或服装企业等专业人士的看法,少有来自学生自己的呼声。这道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表达自己对校服的看法,说出自己喜爱的校服是什么样的。由于校服的穿着对象是学生,他们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校服,因此,倾听他们的呼声显得十分重要,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关心自己的校服,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能将其中的闪光点集中起来,完全可以成为提供给校服主管单位或设计单位的重要参考依据。

      家住长宁区的小李同学在参加过活动后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几天还在犹豫是否同时选王依民教授和卞向阳教授的两道题,今天的讲座和参观把这两道题的参与愿望不仅都实现了,还感受到大学名教授的育人理念,觉得这些学科领域很有意思,而且充满乐趣,很有收获。 

【廉政格言】

      言行端正,堂堂正正为人师表;洁身自好,坦坦荡荡哺育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