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陈亦冰先生《及时发现身边的精彩》一文深受鼓舞,作为“徐汇教育人”要在徐汇教育这块宝地上继续“寻宝、鉴宝、护宝、惜宝”。

      市二中学和南洋中学同为徐汇区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二中学的化学教研组和南洋中学的物理教研组同为徐汇区教育系统首批和第三批学科特色基地。

      2009年以上海市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为依托,联合位育中学、南洋中学、零陵中学和中国中学共15名化学教师组成市二中学化学学科特色基地。市二中学王苹为基地主持人,位育中学张建波为副主持人。确立《以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研究为抓手,提升区域化学教师专业素养》为学科基地的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开展研究:研究教材实验中发现和生成的问题;研究实验教学;拓展教材实验,引入新实验,研究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功能。

      两年的学科基地建设中坚持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交流反思的研修模式,完成《来自教学一线的实验教学实践报告》写作。报告中呈现了教师在进行每一个实验教学时的实践和思考,每份实践报告包括实验定位和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改进)和实验步骤、实验建议、和教学思考等栏目,附部分教学案例和学案。以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研究为载体,挖掘实验教学学科价值,提升了教师化学专业素质。

      2010年12月在徐汇区第三届学术节“我与学科共成长”——优秀教师风格展示专场作题为《重实验 促思维——在实验研究中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交流。上海市名师基地主持人洪东府对展示活动有一段这样的评价:“基地找到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实验为‘特色’,这个定位切中了目前化学教学的要害。基地所做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实验改进、实验教学研究、实验展示,这些案例对教材编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以推广到全国去。”

      完成首批学科基地建设后,2011年12月又被批准为第三批学科基地,进一步探索实践实验教学。2012年12月27日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徐汇区“市二杯”化学实验技能操作和改进创新展示评比》,展示评比的总结颁奖会上,上海市教研室教研员徐睿、徐汇区教育学会会长顾奎华先生均给予高度肯定。

      市二中学的学科基地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基地成员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主持人王苹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大部分成员获得教学竞赛奖和教科研论文奖,其中多人还获得高奖,王屹获第十届全国化学创新实验展示评比活动一等奖,张建波获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特等奖,陈悦获2010年全国二期课改优秀教师。

      南洋中学同为徐汇区首批学科特色基地,张喆倩为基地主持人,基地确立了特色项目的研究与探索:南洋中学物理有效学案开发研究,南洋中学物理实验系列开发研究,发挥物理特级教师奚天敬创新工作室功能的研究。

      通过研读理论著作,聘请专家指导,学科基地全体成员在实践中刻苦专研,两年来: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学科素养的提高;实验录像资料的分类研究整理,收集了100节左右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和名师大赛的录像,将分类整理其中的实验录像,做成实验项目中实验录像资料库,同时收集了台湾、日本部分科学实验,作为对比研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徐汇区“南洋杯”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和创新大赛》。

      2011年,南洋中学物理教研组进入第三批的学科基地建设,继续深化研究实践物理实验教学,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值得称道的是,举办了《第二届徐汇区“南洋杯”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和创新大赛》,有徐汇、浦东、闵行、奉贤、金山五个区老师共同参与,共同举办。本次大赛强化了过程:动员—培训—评选—点评—颁奖,大赛活动得到了上海市教研室陆伯鸿副主任高度评价:“他们在过去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了辉煌,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在今天,除了继续在引领之外,他们更重要的是搭建了这个专业舞台,提供大家一个分享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引领。他们打造经营了上海实验教学这个品牌。感谢南洋中学为我们搭建了专业交流的舞台。因为这个舞台,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实验教学的案例,达到一个目的,实验资源共享。”

      在探索实践中教师实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制作的物理实验作品获得上海市、全国的大奖。夏俊的“安培力测定装置”获2012年上海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和第八届全国自制教具大赛一等奖,“微机智能水力发电实验研究平台” 获2012年上海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二等奖;熊艺的“共振现象研究平台”获第27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陆赵华的“太阳能直升机的探究实验装置”获第27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光的干涉、衍射(特别是泊松亮斑)实验的改进装置”获2012年上海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二等奖。

      “实验教学”是市二中学的化学和南洋中学的物理教学的鲜明特色,“实验教学”使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回归本源,并使得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以物识理,以物教理,制物证理”是一种科学精神,只有在这样的科学精神下,学生、教师、学科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王以权

                                                                                    2013年4月23日